58歲的羅大佑終于做了父親。他在微博上傳了一家三口的牽手照片,露出孩子的右臉和嘴角。
從男人到父親的角色轉換,羅大佑用的時間太長了。
他剛剛出現在樂壇的時候,就是一個孤獨的叛逆者。1982年那首《之乎者也》橫空出世,“剪刀等待之,清湯掛面乎,尊師重道者,莫過如此也。”繞來繞去,諷刺叫板的是保守政治之下的校園紀律,年輕人跟古板價值觀的沖突。
用李皖的話說,“羅大佑頭上有反骨”。那時候羅大佑戴墨鏡,一身黑衣,永遠是昂著頭的冷峻模樣。在尚未解嚴的臺灣,他唱“有人在黑夜之中槍殺歌手”,挑釁國民黨;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的時代,他一樣抗議。他參加倒扁運動,帶著成千上萬的歌迷喊:“陳水扁,下臺!”
在他決心完全投入音樂的時候,羅大佑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說:“感謝他們對我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那么多醫生里,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
現在,似乎流行音樂也不大需要多一個羅大佑了,抗議和憤怒都已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經過標準化生產的纏綿和痛苦。即便有縱貫線走遍全中國的熱鬧,但是無處不在的“懷舊”標簽,時時提醒這是無限好的夕陽。在洪山體育館,他對著臺下說:你們就不要再搖熒光棒啦,都那把年紀啦,不要裝。
誰都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就連羅大佑本人,也不戴墨鏡,開始注重練太極養生了。
同輩人的下一代都有了下一代的時候,當年的孤臣孽子,終于做了父親,《戀曲1990》里的溫情和惆悵大概都會托付給新生的孩子。流浪者總會找一個屋檐坐下,磕磕鞋底上一路的泥土。(文 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