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凌晨,筆者生活的城市鹽城,一所高校的女生集體宿舍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件,一大三女生用水果刀向另一名正在熟睡的室友頸部連捅數刀,導致其當場死亡,兇手隨后亦企圖自殺。2011年國慶節,北京和蘇州的高校都出現了學生自殺事件,年輕的生命瞬間隕落。慘案發生之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筆者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特別追蹤了大學生對這些事件的網上議論。
高校學生兇殺或自殺行為,因其后果的極度嚴重性,一直是學生工作者所面臨的最為棘手的難題;而兇殺或自殺事件表面上雖然是發生在極少數學生身上,然而透過事件表面的背后,會發現更大的危險潛流令人擔憂。首先,在追究兇殺或自殺的動機時,會發現這些動機在高校學生群體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二,在分析兇手或自殺者的個性特征、精神氣質和心理狀態時,也會發現其他類似學生,甚至是類似群體的存在;最后,在追蹤一些大學生議論事件的網絡跟帖中,發現了不少非正常的看法,例如“你不死就我死,不如你先死!”“灰暗,覺得人生沒有希望,當時我也有殺人的心,真的。”“如果是我,做他幾個再死也值!”等,這些言論表露了不少客觀存在著的隱含的心理危機。總之,在悲劇事件表象的下邊,還潛伏著很多的危險漩渦。如果說兇殺或自殺行為是工作的難題的話,那么這些危險的潛流,更是工作的巨大挑戰。如何讓大學生遠離兇殺或自殺的邊緣,到達生命的安全地帶,將是學生工作者的持久工作和永恒目標。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實現這個目標,“大學生命教育”將是最為直接和有效的途徑。高校生命教育的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
“高校生命教育”的提出源自于“生命教育”理念的興起。“生命教育”一詞最初由美國的學者唐納·華特士提出,1968年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并且在美國加州創建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他的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的生命教育的理念,特別是近幾年以“熱愛生命,選擇堅強”為口號的“余裕教育”。國內臺灣地區率先受日本影響已于1997年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并于2001年規定當年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發布“生命教育先導計劃”。大陸地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實施的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近年來,隨著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勃興,不少省市也頒布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大綱或方案。
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圍內推行,其涵義也因為時空差異而有所不同。首先,從時間發展來看,從上世紀60年代的唐納·華特士的“生命教育”,到新千年后目前所推行的“生命教育”,循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變化,涵義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其次,從空間分布來看,各國家、地區所推行的“生命教育”皆因其與本土現實情況的結合,而定義側重不同;最后,在同一個國家、地區里,生命教育的涵義也會不斷發展、補充,例如中國大陸內的“生命教育”由最初的“人之自然生命保護”的重心向“人之自然生命保護加上人之人文生命的價值開掘”的重心轉移。
但是無論涵義怎么變化和發展,生命教育的一些核心元素是共同的,這個也是該概念得以存在,該理念得以認同的根本。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呢?首先,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為了人生,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為核心,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在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的基礎之上,還強調超越生命,即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提升生命的質量,獲得生命的最高意義。其次,生命教育關照的“生命”是多層次的,除了關注自身生命,更要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除了關注惠澤人類,還應該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共存;除了關注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意義
“高校生命教育”也就是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年齡、性格等特征,以及高校的時代背景特征而進行的有效的生命教育。
目前,就中國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現狀來講,“高校生命教育”的意義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首先,在生命教育的受眾方面,側重點是中小學生。不少省市的生命教育重點都是落實在了中小學教育中,在中小學的多種課程的教科書中有機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江蘇省鼓勵各中小學校結合本校的實際推出自己學校的校本課程,而不少學校就出現了直接以“生命教育”命名的校本課程,學生每學期也有相關的“生命教育”的實踐鍛煉,比如素質拓展,生存訓練等。相比之下,在各大高校,生命教育卻被冷落。其次,在生命教育的內容方面,側重點是學生自然生命安全的保護和有關生命的起源、生命的過程等知識的傳授,而在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死觀方面的教育上,相對薄弱。有專家認為,中國大陸生命教育興起的原因主要在于當時學生安全事故的層出不窮,各級各類學校急切地要開展學生自然生命保全及健康教育所致,所以一開始比較偏向于“學生自然生命安全保護的教育”,而還較少關注到學生的“人文生命的性質、價值與意義問題的尋找、開掘、確立及光大的教育”。
事實上,“生命教育”的受眾不應該只局限在中小學生,也應該包含大學生,甚至擴大到社會的每個人,每個人的一生的每一個階段。人生每一階段都會遇到難題,生命教育應該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例如“超越生死、夕陽更紅——關于老年人生命教育的思考”。所以它應該是一個終身教育,是一個終極關懷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內容也遠不止于“對生命的守護”,還應該包含“對生命價值的開掘”等更多的內涵。如果在中小學時,學生還不能領略更深的人生要義,不能有很明確的人生觀、生命觀、生死觀,而大學階段,正是確立并深化這些觀念的關鍵期。目前為止,許多高校還沒有開設專門的面向全體學生的生命教育課程,有的只是對部分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不少專家學者都在呼吁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少調查報告也顯示:大學生自己也渴望學校設有生命教育的相關課程。浙江傳媒學院2008年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所,并開設了專門的相關課程,在大學生命教育的實踐與理論方面作出不少貢獻。
二“生命教育”的內容
高校生命教育的內容選擇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不同時代不同性質不同專業的高校,例如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和現在的大學,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同一專業的新生與老生等,生命教育的具體內容應該有所分別。筆者在這里且結合當前高校學生的一般特點設計“大學生命教育”的內容:“生”的教育、“活”的教育、“愛”的教育、“死”的教育。
(一)“生”的教育
“生”的教育首先是在中小學“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珍愛生命,守護生命”的教育。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父母的庇護一下子松開,社會活動驟然增加,活動的范圍也不再局限于家庭學校兩點一線,還有學生來自于城市,進入大學意味著第一次體驗集體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交通安全、政治安全等都發生新的變化,這就需要高校的“生命教育”要繼續跟上,而不是基本停滯。例如:遇到搶劫如何面對?遇上色狼怎么應付?當生命財產上遇到威脅,如何去面對?筆者曾經和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時,學生有的一臉迷惑,沒有經歷過就全然不知;有的表示恐懼,不知怎么辦;有的表示怎么行動。人民公安大學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不少場合都表示,要讓年輕人明白,生命價值大于財產價值,生命遠遠比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重要得多。
其次,加強“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在近幾年的高校兇殺慘案中,大多是同學之間,室友之間的矛盾積怨導致的悲劇。在鹽城高校宿舍兇殺案之后,曾有一網友的帖子這樣寫道:“我曾經住過大學宿舍,雖然現在多年后覺得當時的事情微不足道,歷歷在目,灰暗,覺得人生沒有希望,當時我也有殺人的心,真的,如果不是受到極度的傷害,沒有人會拿刀子殺人……奉勸所有的住宿舍集體生活的人,有時候,做人不要刻薄,不要傷害別人。”當前的大學生幾乎都是90后一代,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如何與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同學同住一室,如何寬容與尊重他人,應該成為目前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不應該是僅僅面向少數偏激性格的學生,應該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意識到:生命重于一切,一個人的生命牽制家庭和社會,每一個生命都應該以敬畏的態度來面對,是不容侵犯的。
(二)“活”的教育
“活”的教育首先是正確“面對挫折,面對壓力”的教育。人生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的生活,個人生活的每一階段,總是會遇到困難與挫折。相對于懵懂的童年和蓬勃的少年,剛剛步入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認識還比較有限,性格和意志還比較脆弱,而另一方面一些人生的難題此時才真正呈現,如何應對這些阻礙、有效解決難題,單一依靠青年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肯定不是明智之舉,高校給予適時的抗壓耐挫的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將是非常給力的。
其次是“積極創造生命價值”的教育。人生時光不應該與人生的物理時間劃等號,人應該怎樣活著,才可以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生命價值?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如何人文性質地,非物理性質地延長我們的人生時光?現在各大高校里都有不少虛度光陰的學生群,終日在網絡虛擬里沉迷,對浪費的時光毫不珍惜,更不用說創造最大價值。浪費時間其實就是在變相地扼殺生命。具體到高校的大學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應該如何安排好時間,充分地學習與實踐,為將來的人生鋪好道路。
(三)“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主要是正確的“戀愛觀”的教育。目前高校學生談戀愛比例逐年上升,例如,筆者的責任班級2011年6月畢業時,有戀愛關系的達到80%,戀愛的對象身份不一,但大多是校內或校外同學,也有少數是校外已就業人員。大學生戀愛并且同居的雖然不多,但是確實存在,學校附近的社區里會有不少這樣的“學生模擬夫妻”租房過日子,隨之產生的一些為愛情而自殺或傷害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前文所提到的2011年國慶節蘇州一高校兩名大學生雙雙跳樓自殺的案例正是因為愛情糾葛,而不少資料也反映了大學生戀愛同居背后的女大學生墮胎的現象“不少女大學生在墮胎之后感到悲傷、沮喪、懊惱、無助、憎恨、負罪感、恐懼甚至引發抑郁癥。”所有這些現象都在呼吁高校正確“戀愛觀”的生命教育。在新的時代里,如何引導他們擁有健康的愛情,并且有效地讓他們樂意接受引導,也是擺在高校生命教育者面前的挑戰。
(四)“死”的教育
“死”的教育主要是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對于大學生,“死亡”這個概念不應該還和中小學生一樣茫然而恐懼。中國歷來有禁忌談“死”,但中國傳統也有“生死互滲”一說。事實上,進行正確的“死亡觀”的教育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這一點,外國有不少經驗值得借鑒。美國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的,美國的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則通過死亡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正確的態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日本很重視死亡儀式的教育功能,日本電影《入殮師(又譯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等)》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對死亡禮儀的展現足以讓人釋懷于對死亡的恐懼和厭惡,而對生命更加敬畏。筆者的學生小李剛畢業近一個月時在單位的建筑工地突遭事故身亡,當時他手機也報廢了,單位一時無法找到他家人的聯系方式,就找到了一起就業的同班同學,當消息在其班級QQ群炸開后,大家都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小李是家中獨子,大二時父親突然生病亡故,留下他和母親,現在又遭此橫禍。所有的同學都堅持不要將消息告訴小李母親,擔心她不能承受,甚至知道小李母親聯系方式的也不肯說……其實,死亡是鄭重而嚴肅的,是無法回避的。在議論高校兇殺案例的網絡帖子里有這樣一段:“當年我讀大學的時候,也有兩個女生死了。一個是自殺的,就是我們隔壁班的,長得很乖巧,突然有一天行為怪異,剃了光頭,過不了多久就自殺了。還有一個是隔壁寢室的,被朋友熄燈前叫出去,身首異處。沒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那種恐怖理論研討的。”沒有經歷的一片茫然,經歷過的只有恐怖,這不應該是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死亡觀。現代信息時代,災難的訊息會更多地呈現,人們會比以前更多地見聞死亡,如何正確地面對、接受、理解死亡也應該是高校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生命沒有彩排,生命不可復制。每次看到如花的青年學生輕易地踐踏生命、漠視生命、虛度生命的時光,都不由人不產生心痛。在高校進行廣泛的生命教育是必須的又是可行的,至于大學生命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很值得學生工作者們去研究與探討,筆者在本文里所做的探微還有待廣大同仁進一步深入。讓我們共同努力,真正守護好學生的生命——今日之生命和明日之生命!
參考文獻
[1]王秋鳳,何程.警方稱廣西城市職業學院死亡學生確系自殺阻[EB/OL].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1/03/24/011182503.shtml,2011-03-24.
[2]鄭曉江.生命教育演講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鄭曉江.生命教育演講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張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現狀及有效途徑研究[J]_高教探索,2011(5):148-152.
[5]黃瑜.當代女大學生墮胎現象的生死哲思[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科版),2010(11):62-64.
[6]楊慧.鹽城師范學院血案:花季少女被舍友用刀捅死[EB/OL].http://www.85375001.com/viewthread.php?tid=22207,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