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科技變革加快,人才需要多元化。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研究型大學,如何發揮學校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創新,為社會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綜合型創新人才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鮮明,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當前,學校正朝著建成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石油石化學科領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邁進。2010年學校對各院系各學科進行了調整,其中數學、物理、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隸屬于理學院。在學校和學院領導的大力提倡和重視下,“理工交叉”已經形成一定的概念并被逐步實踐。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教學資源配置方式和教學條件組合形式進行改革,積極探索構建跨學科的交叉培養新模式,以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成才需求。
一以石油石化為背景,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的優勢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是我國石油石化學科領域最高學府,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廣闊的優勢學科平臺,理學院各專業雖然不是主干學科,但是其在石油石化的背景下,具有鮮明的特色。
1學科交叉,促綜合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理學院的材料科學、應用化學等學科都圍繞石油石化學科來建設,與其它大學相關專業的側重點不同,擁有石油與天然氣化學、功能材料化學、新型清潔能源化學、界面和膠體化學、材料的腐蝕與防護、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石油高性能材料、失效分析等研究方向。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具有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隨機數學、概率統計方向等。材料、應化、數學、物理專業以主干專業的重大項目或學術平臺為依托,承擔了多項國家863、973項目,并且主干專業學科與非主干專業學科通過不同學科背景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發揮各自優勢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同時,也不斷激發創新思維產生,提高整體的水平,實現高等教育的再次創新和飛躍。數學、物理專業都是基礎學科,而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專業是工程應用型學科,工程應用離不開基礎學科的理論支撐,基礎理論也離不開工程應用實踐來檢驗,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
2學科交叉,促復合人才培養
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培養的人才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石油大學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鼓勵學生支援國家西部建設,每年為石油石化行業輸送大批優秀人才。石大學生繼承了老一輩石油人肯吃苦、踏實干的鐵人精神,除了具備扎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項目背景外,還了解石油石化的相關基礎知識,熟悉石油企業文化,具有石油石化一線的實踐經歷。通過親身體會和實踐接觸石油開采、運輸、煉制等各環節達到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我們培養了大批知識面廣,專業知識、技術過硬,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多元化人才。學生通過培訓也能夠較快地融入企業文化和適應工程技術崗位。
二培養學科交叉人才的途徑
學科交叉融合與新學科培育工作任重道遠。為了充分發揮學院綜合性的發展潛力,將學科齊全的優勢變成跨越發展的能力,突出理、工學科交叉融合與新興前沿學科的縱深探索,尋找融合與創新。我們致力于以下幾方面具體建議和思考:
1學院為學科交叉創建氛圍和平臺
學科交叉的順利開展需要良好的氛圍作為支撐,學院集合了管理和服務職責于一體,其對交叉學科研究提供物質等支持程度決定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學院作為交叉學科研究群體連接外界環境的紐帶,需要為研究者提供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平臺。學院應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及管理制度,調動學院內部人員積極性,劃撥交叉學科專項經費,設立交叉學科研究項目等,確保資源的合理規劃、有效利用。學院積極為學科交叉研究人員提供學術交流、討論的必要機會,及時準確獲得行業發展動態、新的學術熱點等,通過不同學術觀點的辨證和學術思想火花的碰撞,啟迪研究者的創新思維,為促進學科交叉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學院在人才引進方面應該考慮完善和優化導師隊伍,導師除了具備專業的背景知識外,還應具備企業鍛煉經歷。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提出本身就來源于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經過企業鍛煉經歷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為學院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企業需求信息,實現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直接對話。這些人才的引進為學院更好的發展交叉學科以及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經驗指導。
2導師團隊帶動研究生參與交叉學科課題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團隊合作建立群體共識也顯得尤為重要,導師在大學生培養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培養均采用導師培養制,對研究生的培養,理學院采用導師以項目為紐帶,帶動學生參加交叉學科課題,同時鼓勵學生積極跨學科選課,對學生進行多學科多思維多方法的培訓。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設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有項目合作的課題組,學院鼓勵研究生跨學科報考博士,一方面較大程度上實現了學生交叉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在確保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深入性的同時,也向其他相關領域滲透。
從2009年開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按照國家教育部門對新形勢下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提出專業型碩士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1年的課程學習后,專業型碩士進入企業工作站學習。理學院將這部分人才輸送到石油石化企業中,在企業中一邊實習,一邊完成畢業設計。學生除了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外,還得了解和融入企業文化,學生定期向導師匯報課題進度,企業不定期考核學生適應能力和管理能力。通過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是現實具有專業背景和企業管理能力的綜合人才培養。
3鼓勵本科生跨學科參加學科競賽
對于本科生的培養,理學院成立導師團隊聯合指導學生團隊參加各項學科競賽,組內各導師和學生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更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理學院每年承辦數學建模競賽,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與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學院老師兢兢業業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理學院承辦的學科競賽均有帶隊老師,并負責比賽的指導和相關培訓工作,培訓對象為中國石油大學全體本科生,有參加意向的同學均可參加,專業和年級不限。通過考試或者校內比賽進行初選,對成績優異者集中輔導,參加全國比賽。
除了指導學科競賽之外,理學院還積極組織導師團隊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已經開展到第11批,每次活動立項、結題評審導師團隊都嚴格把關,活動進行階段,導師團隊盡心盡責全程指導,學生需定期向導師匯報成果。特別是科技創新中的雙選項目,指導老師在選擇學生團隊時,更加注重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專業背景要求不是很嚴格,因為不同學科背景的交匯和碰撞下更容易摩擦出創新的火花。專業知識在興趣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努力也可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掌握。
4建立健全有利于學科交叉的決策機制現行學科發展決策機制屬選優性決策機制,是風險最小的決策機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科交叉和創新。新機制應實行三級決策:一是學校決策。學校領導層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國家產業政策方向和學?,F有學科優勢與特色,確定學校學科建設的優先領域,如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以信息化帶動科技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生命科學領域、新材料領域、新能源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學科決策過程中應根據這些發展趨勢結合學校學科的優勢,有選擇地確定若干優先領域。二是優先突破點的決策。在學校確定優先發展領域的基礎上,理學院將相應的學科建設經費下達到各相關領域,相關領域則根據領域發展趨勢和前沿科技動態,相關學科結合各自學科特色和優勢,選擇優先發展領域的突破口,開展學科建設,其中主要要發揮首席科學家與相關學科帶頭人的作用,聘請高水平有遠見的學科帶頭人,選準方向是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三是圍繞突破口的項目決策,采用開放式自由申請的形式,決定研究方向的建設項目,實現擇優選擇學科,多個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發揮各個學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共同的建設目標努力。
5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的管理體制
理學院注重學科的綜合發展,與時俱進,在優化學科結構的同時,大力加快學科群的建設,學院根據學校戰略決策確定的重點發展領域,組織建立一批跨學科的交叉研究中心,以此為依托,組織不同學科的學術力量,開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并在研究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交叉學科的萌芽和發展,派生出新興的學科,實現學科發展的新增長。精心組織、扶持“科技沙龍”,營造有利于學科交叉的環境。不同學科的隊伍成員對相關學科隊伍的成員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和足夠的信任是學科交叉的重要前提,在目前的多科性大學中,不同學科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不充分,更缺乏足夠的信任。因此開展學術交流,促進不同學科隊伍成員之間的了解和認識,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是目前綜合性大學實現學科交叉的必要環節,同時通過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促進研究人員思想創新。
在新的教育發展時代,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競爭力的關鍵是在繼續推動現有學科縱深發展的同時更充分地發揮高校學科特色優勢,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從學科建設、學術隊伍、研究條件等方面進行規劃與建設,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引導、鼓勵、組織新興學科研究與建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創新實力。
參考文獻
[1]吳振球.以學科交叉推動高校的學科建設[J]_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21).
[2]周永明,樓程富.注重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3]劉文達,任增強,秦春生,等.大學學科交叉的機制、能力及調控[J]_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2).
[4]葉松,張磊,蔣國俊.深化體制創新,促進學科交叉[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