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一種教育。它在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促進經濟繁榮和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科技進步,豐富文化內涵,促進人的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職業教育已達到一定的規模,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與之相應,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日漸凸顯。
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內涵和外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職業教育由原來的系統教育一統天下,逐漸向多模式、多層次的職業教育發展,其服務功能也隨著其內涵的發展而發展。
1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內涵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也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溫家寶總理說過“職業教育直接為就業服務,所以職業教育應把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先進的技術與教學資源,通過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和勞動實踐,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
2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外延
職業教育不僅指職業學校教育,還應外延至包括對全體從業人員的在職教育與培訓。所以,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還包括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就業、轉崗和下崗再就業的需要,為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所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包括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具體的服務性質的活動。
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具體體現
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它的社會服務功能體現在多種方面,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了生產一線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也貢獻了力量
1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針對性,主要針對一個行業或專業進行技能型的學習和訓練,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技能型人才。同時,職業教育通過對學生、轉崗和下崗人員、進城務工等人員進行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和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
2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大批有技術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創造科技成果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職業教育就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這批具有較高生產水平和技能的人才。只有培養出這批有一定基礎的技能型應用人才,才能發揮他們的科技創造能力,不斷創新,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轉變區域經濟增長的方式,由當前的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集約型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職業教育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顯而易見,“三農”問題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國職業教育通過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及成人繼續教育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升農民文化素質與技能水平,改善農村低技能職業,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服務。
4職業教育服務于科技創新
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具有教育教學的能力,而且具有專業的應用性知識,可以直接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及技術咨詢服務。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企業的項目研發工作,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職業院校的教師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具有實用性,他們的發明創造可以推動科技進步。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也是技術應用型技能人才,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組織科研技術的開發,從而為科技創新服務。
職業教育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途徑
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職業教育要堅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性技能人才,大力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力爭達到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各項標準和要求。
1產、學、研三結合
“產”指產業,“學”指學校,“研”指研究機構。產、學、研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產、學、研結合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技術創新源頭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為技術創新創造了平臺,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有效途徑。產、學、研三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可以深入到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一些難題,與企業共同研發新產品,共同鉆研技術創新,發揮職業院校資源及人才優勢,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同時,企業也可給予教師一定的經費支持。教師通過深入企業研發項目,可以提升自我的技術應用水平,將從企業生產中獲得的先進的技術和成果融入教材及課程教學中,還可以開設講座,與學生分享科研成果,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道路。這既提升了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又為企業提供科研成果,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其次,企業還能參與辦學,將專業設置與企業結構相結合,充分利用企業設備齊全、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在企業建立合作實習基地,開展教學、生產、科研和應用技術推廣的合作教育。
2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明確職業教育的定位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在開發這種類型的人力資源上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就要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專業技術教育,其培養目標是為社會生產、管理和服務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人才。
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就要明確職業教育定位。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推行工學結合,突出是假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和建設實習基地,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3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社會服務功能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使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職業教育要向著這些目標努力,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社會服務功能。
職業教育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保障
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需要擁有先決的保障條件,構建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機制,健全多渠道的投入機制,督促政府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加強政府參與機制。
1激勵機制
構建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效益。注重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和鼓勵教師在社會服務中多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他們服務社會搭建平臺。
建立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就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力。一是職業院校領導要關心、尊重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師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二是要給教師和科研人員的項目研究提供充足的資金和完善的設施。三是要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撰寫論文、出版專著、申請專利,將為社會服務的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成果,作為職稱晉升和年度考核獎勵的條件之一。四是鼓勵支持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習,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政府參與機制
《十二五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政府要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由此可見,政府的參與對于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尤為重要。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尤其需要國家的主導,需要政府在發展政策上的宏觀調控保障。首先必須進一步強化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經費保障。在分配的原則上,政府應加大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讓盡可能多的企業、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袁華,鄭曉鴻.職業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
[2]張曉山,李小云,PeterHo,杜志雄.轉型中的農村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戰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1).
[3]王偉光沖國城鄉一體化理論研究與規劃建設調研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