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的臨床咨詢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并且不喜歡自己甚至厭惡自己,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覺得自己很沒用,在我的身上找不到任何優點,所以我感到很自卑,很不開心。”這種情況,心理學術語一般稱之為低自尊。自尊作為一種比較穩定的自我情感,以深層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約著人的情緒情感和每天的生活功能。低自尊與抑郁有著密切聯系,高自尊則具有自我防御功能。抑郁癥目前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抑郁癥患者的自尊往往非常低,他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活在世上是多余的,因此求死的決心很強烈。此外,自尊還會影響個體的學業成績、人際關系等。有研究表明自尊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而且會對其整個人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了解大學生低自尊形成的原因,以采取相應的對策,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人格完善的關鍵環節。
自尊的概念及其相關理論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評價,它表達了一種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表明個體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價值的。簡而言之,自尊是一個人在對待自己的態度上表現出來的對自我價值的判斷和情感體驗。比如有些學生認為“我很不錯,所以我很喜歡自己”,有些學生則認為“我很糟糕,所以我很討厭自己”。追述自尊的研究歷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即詹姆斯的差異模型理論(discrepancy model)和庫利的鏡像自我理論flook—ing-glass-self),后來關于自尊的研究都是在這兩個理論的基礎上展開和深化的。
1詹姆斯james,1892)的差異模型理論
差異模型理論認為,個人對特定領域中成功的感知和對該領域的抱負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個人總體自尊的水平。也就是說,個人對自己在某領域中能力的判斷和對該領域重要性的評價之間的差異,是個人總體自尊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從該理論出發,可以引申出以下幾點:(1)不同領域對于不同的個體來說其意義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大學生認為學習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最重要標準,而另外一些大學生則認為人際關系或者說是否受同學和老師的喜歡才是重要的;(2)當個體在想要獲得成功的領域中有積極的自我感知時,他就會有高自尊,反之則會體驗到低自尊;(3)高自尊的個體能夠降低他不擅長的那個領域的重要性,然而,低自尊的個體卻不能降低他不擅長的那個領域的重要性。
2庫利(Cooley,1902)的鏡像自我理論
庫利的鏡像自我理論認為,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斷的反應,人們對自己的判斷依賴于個體認為他人如何判斷自己。后來,米德又提出:人們將他人對自我的不同態度平均,產生了“被類化的他人”,這些被類化的他人代表了對自我的共同觀點。由此可見,他們兩個人都強調了社會交往在塑造自我過程中的作用。將他們的觀點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個體感知到的來自他人的贊賞和支持整合成了個體總體自尊。對年長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和成人的大量研究發現,覺察到的來自顯著他人的支持與自尊的相關度,在形成自尊諸原因中占比為50%~65%。
大學生低自尊的成因分析
結合以上自尊形成的兩個理論以及后人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導致大學生形成低自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模糊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們對自我各個側面及總體的一種認識,是關于自我本質的信念和觀點,屬于自我系統中的認知成份,其發展水平標志著人格的健全程度。自尊則是在自我概念基礎上形成的對自我的評價及其體驗,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自尊生成的決定因素。但是,目前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由于缺少對自我進行全面客觀的探索,未能形成明確的自我概念和對自我的合理認知。我們常會聽到大學生這樣的感嘆:“干什么都沒勁!”“郁悶!”,其實這都是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未確立的表現形式。
2較少的成功體驗
根據差異模型理論我們知道,個體在自認為重要的領域中取得成功是高自尊
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由于生理、社會或者心理的原因,使得部分大學生較少體驗到成功。比如生理缺陷、家庭貧困等等都可能造成低自尊。另外,有研究發現,社會活動、學習成績、學生職務和文體活動是影響大學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除了學習以外,大學生普遍比較看重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文體活動能力。但事實上,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這些學習以外的能力正是他們非常欠缺的,他們很難在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體驗,甚至還會遭受挫折。
3過高的理想自我
與現實自我相對應,每個個體都會擁有比現實自我更加完善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合理的差距是促進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動力,但理想自我過高也會導致個體對自己產生不切實際的抱負水平,從而導致低自尊。作為社會和家庭發展的希望,大學生往往承擔著更多社會和家庭賦予的期望,當這些期望被他們認同之后就可能產生過高的理想自我。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碰到一些對自己要求很苛刻的學生,會僅僅因為幾次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一無是處。
4片面的社會比較機制
個體對自身能力的感知或者評價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社會比較實現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得知自己的能力和態度。很明顯,低自尊的學生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只能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而無法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這樣的比較習慣使得他們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能力,而且低自尊的人還總是喜歡拿自己的缺點和人家的優點進行比較,這樣勢必導致他們總是不停地受到傷害,除非他們總是處于第一名的位置。
5不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
鏡像自我理論認為個體感知到的來自重要他人的支持或贊賞是影響其自尊的重要原因。現實中我們也發現,許多低自尊的學生都普遍認為別人不喜歡自己,包括同學、父母或者老師。確實,目前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缺乏包容和理解能力。而良好人際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喜歡、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的。因此,一部分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大學生就會漸漸地遭到同學的排斥,老師的批評。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對人際關系過于敏感,又缺乏相應的溝通技能,從而使得他們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
6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
有研究表明母親教養方式對大學生自尊的影響最大,這說明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及態度對孩子自尊的發展有著持久的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學家如沙利文、霍尼等都強調母子關系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所以會影響大學生的自尊,是因為自尊是一種認為自己重要、有存在價值的一種內心感受與情感體驗,尚未形成自己價值觀沒有自我評價能力的孩子,很容易根據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去判定自己的價值,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父母過分干涉、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下會導致孩子的低自尊,而溫暖理解的父母則會抑制孩子的低自尊。
大學生低自尊的教育對策
(一)通過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低自尊大學生明確自我概念從而提升自尊
1開設形式多樣的心理學課
心理學課的開設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講座、選修課、必修課等。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又使大學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尤其是可以加深低自尊大學生對自我各方面的認識,特別是自身優點的認識,從而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
2開展個別和團體心理咨詢
個別和團體心理咨詢師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針對低自尊的大學生,個別心理咨詢要盡量遵循人本主義的咨詢理念,咨詢師盡量做到溫暖和共情,要通過自我探索、討論以往成功經歷幫助學生挖掘自身資源。此外,團體輔導對于低自尊的大學生也有很好的療效,通過團體心理咨詢,學生的自尊水平會有明顯的提高,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二)通過成功教育,幫助低自尊大學生體驗成功從而提升自尊
1加強技能指導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根據差異理論,個體越多地感知到成功其自尊就越高。作為學校和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和成功的機會。除了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其有可發展的空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給予他們更多實質性的指導和幫助,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從而增加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對于剛剛脫離了高考壓力的大學生來說,很多人都開始將注意力從學習轉向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但卻苦于不知該如何去做。這時,如果學校和老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技能方面的指導,相信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2營造多元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
對于低自尊的大學生來說,要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學校除了技能指導以外,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也很重要。事實上,學生是否看重某一領域,跟社會的主流文化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說,主流文化認為重要的東西,學生個體很難脫離世俗的看法而認為其不重要。作為學校來說,盡管不可能違背社會要求,對學生提出與社會要求不一致的教育目標,但是在總體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卻可以盡量營造出多元的文化氛圍,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不至于狹隘地局限于某幾個領域,從而產生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多元的文化可以帶來多元的價值評判標準,它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3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社會比較機制
正如實踐所表明的那樣,低自尊的個體往往很少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他們習慣于和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比較,而忽視了很多能力比他們更差的人,有些人甚至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而忘記了對方也有比自己差的地方。這樣的比較機制勢必導致個體無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感到自己時時刻刻總是處于失敗者的位置。輔導老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社會比較機制。當然,在引導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反復的現象,即有些學生表面上似乎已經接受了合理的觀點,但一旦回到現實中就又會回復以前的不合理思維習慣。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輔導老師一定要有耐心,同時也可以采取一些集體活動,以促進這些學生更全面真實地了解自己,比如“尋找閃光點”、“戴高帽子”等活動。
(三)通過愛的教育,幫助低自尊大學生感受到自我價值從而提升自尊
1教會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
很多低自尊的學生往往缺乏主動與人溝通的意愿和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正是他們獲得更多來自同學或者老師的喜歡和支持的一個重要能力,是獲得愛的能力。很多大學生由于以前都不曾離開父母與同學一起生活,人際交往的技巧本身就相對缺乏,再加上自卑則肯定會使得他們不愿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因此,對于那些內向自卑的大學生,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給予他們人際交往技能的輔導和訓練,讓他們學會愛與被愛。
2給予學生更多的無條件地積極關注
根據鏡像自我理論,個體越多地感知到來自重要他人的支持和贊賞則會擁有越高的自尊。除了同學和父母之外,輔導員、任課老師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人之一。對那些父母支持水平低的青少年,特殊成人的支持有一種補充作用,有特殊成人支持的青少年比沒有特殊成人支持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積極情感。因此,來自學校老師的這種特殊成人的支持對于低自尊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支持的類型,研究者發現贊成和接納比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能更好的預測自尊目。而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對他人最好的贊成和接納,因為它的操作要求就是把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的個人來接納,而不是有條件地接納或只接納他的(符合教師自己態度的)一部分,并通過言語、聲調和非言語行動傳達對他的接納、理解、尊重和珍視。因此,輔導老師如果能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給予學生更多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無疑是為低自尊的學生注入了一股非常強大的愛的力量,在愛的滋潤下孕育出來的人必定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快樂的人。
(四)通過優化家庭教養方式提升低自尊大學生的自尊
通過對低自尊大學生的成因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導致大學生低自尊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自尊,高校學生工作還要注意做好家校共建,通過宣講和個別談話讓家長明白良好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性,讓家長意識到,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提升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源泉,而且父母要把對小孩的愛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傳達給孩子。另外,父母對孩子不能期望過高、干涉過多或過分嚴厲,要慎重地有方法地批評孩子,盡量少指責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與孩子商量,多聽取孩子的意見等等。
參考文獻
[1]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82-86.
[2]R.F.Baumeister.Self-esteem:The Puzzle ofLow Sell-regard[M].New York:Plenum.1993:87-116.
[3]吳洪艷.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影響因素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3(2):85-87.
[4]Elliot Aronson et a1.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31
[5]楊宏飛自尊訓練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61-162.
[6]Robinson,N.S.Evaluating the nature ofperceived support and its relation to perceived sell-worth in adolescents[J].Joumal of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5,5(2):253-281
[7]馬建青,王東莉,等.心理咨詢流派的理論與方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