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生活情趣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生活情趣是指一個人的性情和志趣,是一個人追求美好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心理,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體驗。濃厚的生活情趣可以放松緊張情緒,驅走身心疲憊,使人享受生活的美好,還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格素養和魅力。
正處在心理發展過渡時期的青少年,在參與各種興趣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據林莉、王健敏的調查研究顯示,青少年課余興趣活動的趨勢為:第一,上網、影視娛樂等活動占據重要位置;第二,活動功利性趨勢走強;第三,有通過課余活動尋找輕松刺激的傾向;第四,課余活動帶有流行文化所賦予的時尚色彩。興趣狹窄、內容庸俗、功利性過強、缺乏自主性等是目前普遍存在于青少年興趣選擇中的誤區,要實現目前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觀,對他們的各種情趣困惑提供及時幫助,促進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快速成長。
主觀幸福感(subecfiveWell-being,SWB),主要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自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前者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作出滿意判斷的程度;后者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愉快、輕松等)和消極情感(抑郁、焦慮、緊張等)兩方面。
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處于中等以上,對課余生活有較高滿意度,但這種高滿意度有一定的脆弱性。青少年正處在人格建構時期,極易出現各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使青少年難以體會到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提升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途徑很多,其中培養青少年建立起濃郁的生活情趣則是增強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引導青少年培養豐富的生活情趣,提升其主觀幸福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青少年生活情趣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國外研究表明,在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預測幸福感的最穩定和最有效的因素,Costa等人通過對成人的研究發現,主觀福感主要依賴于人格特質。豐富的生活情趣則可以通過影響青少年的“自尊”、“自我觀念”、“自我價值”、“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等人格特質來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
(一)生活情趣能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影響主觀幸福感
自尊與主觀幸福感有著較強的相關,汪宏、竇剛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價值感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其中總體情感指數與自尊的相關最高。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量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郁,增加自尊。陳作松對關于身體鍛煉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的調查表明,身體鍛煉可以通過身體自尊、人際關系等中介變量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青少年通過參與武術、釣魚、氣功、舞蹈、球類、游泳等各種情趣活動,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體自信,進而提高主觀幸福感。在活動過程中,青少年需要不斷應對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困難、不斷超越自我,才能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和自我價值感,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都能在過程中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二)生活情趣能改善人際環境,增強主觀幸福體驗
青少年在生活中的人際交友、人際交談和與異性交往中出現較少的困擾時,會產生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情趣活動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人際環境,增強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體驗。張靈、鄭雪等人在對大學生人際環境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中發現,生活滿意度和人際關系困擾各維度均呈現顯著負相關。用由此可見通過參與群體活動,在與同伴的活動中改善青少年人際環境對于提高青少年幸福感有重要意義。屈曉蘭、袁芳通過關于集體舞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的調查發現,56.74%的學生認為通過跳校園集體舞能改善自己與同性同學之間的關系,47.17%的學生認為通過跳校園集體舞能改善自己與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巴ㄟ^屈曉蘭的實驗可以看出,參與適當的集體活動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合唱團、話劇社、排球隊、體育小組等團體活動都能夠顯著提高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通過與同伴間的交往,青少年在一種團結,友好,輕松的氛圍中逐步突破自我封閉,在群體交往中與他人進行心靈接觸和信息交換,改善了人際環境,主觀幸福感也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情趣能增進情智和諧,進而提高主觀幸福感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苍f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人的教導告訴我們,興趣可以產生長久和持續的內驅力,使學習過程充滿積極的情緒情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正是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兩個維度,Diener曾指出,主觀幸福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情感比消極情感更多的基礎上。因此,將興趣愛好與學習配合起來,對于增進情智和諧,提高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吳庚香等人在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調查中發現,良性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改善人的情緒,振奮人的精神。通過吳庚香等人的實驗可以看到,正面積極藝術活動可以顯著激發青少年的積極情感,釋放負面情緒。通過參與藝術活動,青少年沉浸在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和享受中,思維得到擴展,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音樂、美術、體操、書法、文學欣賞等情趣活動既能幫助青少年獲得相關技能,又能改善青少年的負面情緒,釋放生活壓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積極進取的心態,其主觀幸福感體驗也能得到相應提升。
(四)生活情趣能改變認知模式,有助于體驗主觀幸福感
青少年的個人內部建構決定了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從而影響幸福體驗,豐富的生活情趣可以調整青少年的歸因方式和認知模式,使其能正確認識自我,調適自我,客觀主動的認識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和困惑。石林、王志云等對不同應對風格個體的幸福感研究顯示,控制型和靈活型應對風格個體的幸福感得分較高,反向型個體其次,非控制型個體的幸福感得分最低。石林、王志云的研究表明,改變青少年不合理的歸因方式對于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有重要意義。豐富的生活情趣可以開闊青少年的視野,轉換青少年觀察問題的視角,糾正其認知偏差,改變青少年悲觀的解釋風格和對未來生活的消極期望。通過參與感興趣的集體性社會活動,例如特殊技能培訓、夏令營、馬拉松、射擊、徒步登山、助人小組等都有助于調整青少年的認知模式。豐富的生活情趣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社會實際,用更加客觀的視角看待生活,改善不合理歸因取向和提高消解內部矛盾的能力,在身處困境時積極主動地面對挫折,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高主觀幸福感。
三引導青少年培養健康生活情趣,提升主觀幸福感
(一)引導青少年形成對豐富生活情趣與幸福生活的正確認知
老師和學校通過各種活動引導青少年認識到生活情趣與幸福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對于提高青少年主觀幸福感有重要意義。教師可通過組織主題教育、課堂滲透、興趣交流、才藝展示等活動,巧妙地讓學生認識到生活情趣與幸福生活的關系,即生活情緒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情趣本質是青少年情趣愛好的自由選擇和自主培育,當人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并融入其中時,本身就是令人感到愉悅和幸福的;另外,當人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同時也就在塑造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充滿了豐富的情趣活動的生活也就是屬于每個人的幸福生活。只有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青少年才能在生活中積極發現自我情趣傾向、主動選擇自我情趣項目并堅持自我情趣發展。學校可通過有系統的教育使青少年從早期發展便得到有效的指導,明確興趣愛好培養目標,降低興趣培養的盲目性,避免陷入情趣發展誤區,真正培養起適合自身的生活情趣,享受充實的情趣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體驗。
(二)培養情趣活動中的正確歸因方式,提升主觀幸福感
利用情趣活動對青少年的歸因方式加以改善可以有效地增進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體驗。歸因方式,也稱為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vle),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行動結果的原因知覺或推斷。運用理性行為、對事件進行積極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尋求幫助等積極應對策略的人主觀幸福感較高。教師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安排不同的歸因訓練形式,幫助學生培養情趣活動中正確的歸因方式。常見的方法有:團體發展法、強化矯正法、觀察學習法。團體發展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訓練,在興趣活動中有相同經歷的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反饋,由老師從中引導。強化矯正即對學生所作出的積極歸因及時給予強化,以促進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觀察學習是指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自身歸因方式的偏差。徐錫杰等人的歸因訓練實驗發現,通過歸因訓練,能夠改變學生的歸因方式,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降低學生避免失敗的動機。由此可見,在興趣活動中施以適當的歸因訓練可以糾正青少年參與興趣活動中的不合理歸因傾向,使青少年客觀認識到造成失敗的原因,看到改進的希望,增強其自信心和控制感,提升其主觀幸福感。
(三)組織豐富的校園活動完善青少年自我意識,增強幸福感體驗
自我意識是影響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首要因素,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為青少年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提供實踐基礎。因此,學校應為學生提供開展興趣活動的各種硬件設施,如游泳館、操場、琴房等;老師還可以號召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集合起來,組織活動;除校園活動外,學校應積極聯系社會團體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工廠實踐、軍營參觀、少年宮創新能力培訓等。如此硬件與軟件相配合、學校與社會相聯系的互動模式為青少年的興趣活動開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為青少年參與興趣活動提供更多機會,保證了青少年興趣活動需求多樣性的滿足。通過參與全面、多樣的實踐活動,青少年自由的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行為特點,促進其主體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從而實現客觀我與主觀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的一致,完善自我意識,增強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
(四)提高參與興趣活動過程中管理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感
以興趣活動為契機,引導青少年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在參與興趣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提高其主觀幸福感。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差,伴隨著興趣活動進行,會產生好奇、愉悅、沮喪、興奮、憤怒、憂傷、自責等情緒的交替出現,情緒的劇烈變化以及無法調節的消極情緒會造成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的出現,降低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因此,學校和老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在興趣活動的情緒變化并進行指導和幫助。課堂教育、實時輔導和心理咨詢都可以在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時提供全面的幫助。針對性的課堂情緒管理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對自身情緒特點形成系統的認知,從而在具體實踐中有意識地根據課堂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調節;實時輔導是指老師作為觀察者對青少年在參與興趣活動中的情緒變化進行實時關注,提供及時疏導;當出現較嚴重的情緒問題無法及時排解時,學生可到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學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親情電話”等傾聽學生的心聲,有目的和計劃地進行指導,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困惑。這樣多方面的配合,可以為青少年參與興趣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提供及時、有效、全面的幫助,使其情緒盡快得到調整,積極勇敢地面對參與情趣活動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提高主觀幸福感。
(五)通過興趣活動改善人際關系,體驗幸福感
通過與同伴共同參與感興趣的活動,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人際環境,增強青少年的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興趣活動中的交流和互動是改善青少年人際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老師和學校應多提供學生與同伴交流的機會,應根據學生興趣的不同組織不同的團體活動小組,每一小組都要帶有組內成員交流的環節。例如組織足球隊、合唱團、科技小組、話劇社等學生社團,并且鼓勵性格內向,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另外還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例如主題班會、活動心得交流會等,為有相同興趣愛好的青少年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豐富的活動可以將青少年聚合在一起,青少年在活動中嘗試與同伴交流,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自然地同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交流感受、收獲、體會。共同的興趣活動以及融洽的人際環境,使青少年在互相交流中心理距離漸漸縮短,同學友誼得到增進,改善了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其主觀幸福感體驗。
綜上所述,健康的生活情趣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體驗有重要影響,學校和老師要從各方面人手,注重引導青少年培養健康生活情趣,提升主觀幸福感,從而促進他們不斷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莉,王健敏.杭州市小學生課余生活現狀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45-49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Hefin,1984,95(3):156-159.
[3]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 et d.Subjecfive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Progress [J]PsychologyBulletin,1999,125(2):276-294.
[4]Costa PT,McCrae RR.Influence ofextraversion andneuroticism on subjecf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peopled]Joum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4):668-678.
[5]汪宏,竇剛,黃希庭.大學生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6(3):597-600.
[6]陳作松.身體鍛煉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7]張靈,鄭雪,嚴標賓,溫娟娟,石艷彩.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116-121.
[8]屈曉蘭,袁芳.校園集體舞對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的
調查研究U].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10p):136-139.
[9]嚴標賓,鄭雪.幸福感研究對娛樂治療法的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5):123-129.
[10]文靜,吳庚香,梁凡.興趣愛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性格影響的調查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6(4):405-407.
[11]石林,王志云,任海燕.不同應對風格個體的幸福感研究[J]_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4):109-114.
[12]袁莉敏,張日異.大學生歸因方式、氣質性樂觀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J]_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111-115.
[13]徐錫杰.歸因訓練在高等中醫院?;@球專項課中的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08(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