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高等院校育人成才,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認識、準確把握這個體系的內容是個基本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作用,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與外化相統一的過程,本文就如何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作用做一個初步探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育人的關系定位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高校的育人成才是一個層狀結構,其中,廣大師生的核心價值觀是育人成才的核心主導層,堅定信心、頑強作風、紀律觀念、心理素質、奉獻精神等是新時代人才的外部顯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精神的培養具有決定意義,從這個層面上來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作用是個關鍵。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了高校育人成才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就是要確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高校獨特的性質和辦學宗旨決定了育人成才的重要地位,育人成才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為誰學習為誰成才的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直接決定著高校育人成才的方向。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灌輸,通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基本經驗的接受才能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確保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偏向,不變色。因此,從本質上說,高校育人成才具有確定的方向性,不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育人成才緊密結合,就不能培育我們真正需要的新世紀新型人才。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高校育人的前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灌注于軍民之中,就不能激發軍民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一切技術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能”。這種進步的政治精神,直接體現為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現階段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這種理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是一個無往不勝國家的動力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高校而言,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是堅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實現育人和富國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經過實踐檢驗,有著廣泛社會共識,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它凝聚著黨心、軍心和民心。因此,幫助高校師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錘煉、激發學生們頑強拼搏、立志成才的前提。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高校育人的動力源泉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熄、薪火相傳、抵御侵略、贏得解放,靠的就是這種精神。對高校師生來講,打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是增強大家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做好新時期成才報國準備的必然要求,是在無私奉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思想基礎。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新的歷史時期,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走向共同富裕,靠的就是這種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時刻激勵著高校師生不斷拼搏的大無畏精神和瞄準新時期改革前沿,立志成才的創新精神,這些精神是使高校師生成為棟梁之才的“酵母”。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抉擇、確定價值取向的基本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高校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特殊的群體,要求在具備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一基本道德素質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新時期特點,標準高于社會,要求嚴于社會的道德品質。高校學生道德品質是新時期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規定著學生們行動的方向,為廣大師生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有利于幫助高校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利于幫助未來的人才培養職業道德,是使之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的法寶;有利于凝聚堅強的道德力,是新時期高校育人成才的必要條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依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指導下,遵循由心理、思想、倫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漸次形成規律,人道地進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指引,是高校現代思想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適用于每一位中國公民。
從內涵上來看,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作用,是指通過相應的組織形式和手段,遵循由心理、思想、倫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漸次形成規律,教育和引導高校師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價值觀進行思想和行動,以在思想政治上確保為報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社會實踐活動。因人(ofthepeople)、借人(bythepeo-ple)和為人(forthepeople)是其精髓之所在,抓住了人,特別是抓住了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和行為特點規律,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發揮高校育人指導作用的精髓。
再從外延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讓大家“心甘情愿”,就是要符合人的愿望而讓人去想去干,它應該生動活潑,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其形式和規律既能調動個體和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又能生動體現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的指導,必須是人性化的,體現人學規律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所謂人學是一門完整的研究個人及其本質、存在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必然延伸。
三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育人指導作用的基本對策
更好的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的育人指導作用,就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把課堂理論灌輸、課外自主學習、日常管理教育、實踐體驗錘煉和文化環境熏陶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立體式地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作用。
(一)打造時代化教學平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進入”
認真貫徹胡主席“三個緊貼”的指示要求,突出強化政治理論課在保方向、出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樹立“緊跟時代、強基固本”、“任職牽引、能力為重”、“知行統一、全面發展”、“多維施教、綜合育人”等理念,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著眼解決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規定教材為基本依據,以問題牽引教學內容和課堂設計,把社會關注的思想政治熱點、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焦點、學生理論理解上的難點、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疑點作為重點,使理論的系統性和教學的針對性有機融為一體,既有效傳授知識,又解開思想扣子,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二)打造一體化實踐平臺,把課堂向社會延伸
積極適應現代社會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和任職要求,充分利用高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心理素質、思想素質、管理素質、工作能力“四位一體”教學實踐平臺。利用心理課程教學和訓練器材,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訓練,強化學生健康心理培育;利用高校內外社會實踐課堂的豐富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傳統教育、參觀見學和假期社會調查,精心組織熱點討論、時事點評等活動,堅定高校學生信黨愛黨跟黨走的思想認識;利用高校各種管理平臺,讓學生在各個崗位進行模擬鍛煉,在參與領導、實施自我管理教育中增長能力。
(三)打造信息化網絡平臺,占領思想政治育人前沿陣地
積極應對信息網絡給當今高校學生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把高校深厚的思想政治育人積淀、信息領域的人才技術優勢和數字化校園平臺緊密結合起來,完善建立遠程網絡高校、電子圖書館、網上校史館以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核心價值體系考評系統等專題網站,精心構建全校一體化思想政治育人網絡體系。特別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心理導航、道德修養、人文熏陶等多個維度,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知識獲取的廣泛性、平臺交流的互動性、資源使用的共享性,為廣大高校學生提供全方位、寬領域、大容量、人性化的學習教育網絡平臺。
(四)打造綜合化環境平臺,形成“處處是課堂”的育人氛圍
積極推進文化融合,著力打造高品位校園文化,為國家和社會新型人才成長提供優良環境和深厚土壤。深入開展“恪守校訓、弘揚校風、唱響校歌”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緊跟時代、站在前沿的精英之志;注重建強功能彰顯的文化陣地,突出校刊校報、文化路、文化墻和生態文化園等陣地的思想內涵,精心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和群眾性體育運動,努力使每條路、每面墻、每條橫幅、每句口號、每項活動都成為教育手段和育人課堂,讓大家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把平時的文化活動納入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讓各種舞臺文化成為政治課程。
參考文獻
[1]黃海.試論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長效機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2]孫彩平.道德教育的倫理譜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8.
[3]侯惠勤.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第二次戰略性飛躍[M].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7).
[4]蔣慶哲,張冠軍.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社會思潮[J]_高校理論戰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