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以多種形式承擔著大學生的“三觀”教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近年來高校頻現的自殺、他殺等輕視生命的現象,既為廣大德育工作者敲響警鐘,暴露了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疏漏,同時也為高校德育展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視角。生命是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個體存在的第一前提。高校德育關注生命教育本身,即是德育工作價值的體現,因為“促使為功利所困的‘失真’的教育回到‘本真’的教育,這是我們思考德育問題的根本,因為只有在本真教育的整體框架中,德育才能獲得其存在和開展的根基。”燃而,高校德育體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德育脫離實際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失去了其促進個體生命成長的價值。
高校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場”
當前高校德育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傳遞的知識性德育,二是寓于各科教學中的滲透性德育,三是體現在黨團、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的活動性德育。這三類的形式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課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育。但是,雖然看似全面,包羅萬象完成著德育的各方面任務,又因其過于理想化和抽象化,在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上都缺乏對生命的具體指導,可以說高校德育是一種生命教育“缺場”的德育。
(一)德育目標中生命價值的“缺場”
長期以來,德育的目標過于理想和抽象化、“圣人化”。按照康德的觀點,即是認為真正有道德的行為是不含任何個人利益、欲望、偏好而直接出于責任的行為。這種觀點在學校的德育目標中受到了普遍的認同。但是用高于人的原則來統帥學生、要求學生,其結果是不僅沒有將學生提高到他所認為應該達到的高度,反而使他們從原有的高度下降。德育目標中對生命價值的“缺場”,對生命的壓抑,對生命享用功能、對個體情感、信念、認知的缺乏,使得德育效果適得其反。因此,高校德育目標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從“圣人”走向“凡人”,培養學生成為現實生活中幸福的人。
(二)德育內容中生命豐富性的“缺場”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國德育的優良傳統,泛政治化的德育傾向使得德育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詞。然而,在多元價值的今天,如果一味的強調德育的政治價值,而無視當前社會功德和個人道德的滑坡問題,無視生活的多樣性對教育的要求,無視生命的豐富內涵,其結果必然使德育失去其現實的基礎,成為一種純粹的形式,而無實際的效度和信度。因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動其自由天性。
(三)德育形式中與生命對話的“缺場”
當前,高校德育雖然有著多種形式,但以思想政治課為主的傳授知識性的課堂教學仍然是其主要的形式。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與有著個體差異的學生主動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獨立,在道德的生成中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表達自我的自由,有獨立判斷和選擇的權利。這樣的道德教育不再約束生命、限制生命,而是回到生命、保存生命并引領生命自由健康的成長。
(四)德育評價中生命多元化的“缺場”
德育評價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當前,文字考核或記錄是高校德育評價的重要形式。在這些形式中由于過于重視結果性評價,進而忽視了德育評價中的多元化,注重學生的共性而忽視個性,用同一的標準和尺度要求對千差萬別的個體進行評價,最終可能導致道德知識無法觸及大學生的靈魂,無法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知識若沒有生命隱帥其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營造。”因此,在德育評價中采用多種形式,尊重個體差異,點化和潤澤生命才是德育之核心。
教育因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長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內容。德育從根本上是一種價值上的引導,因此,關注大學生生命個體的發展、凸顯個體獨特性的高校德育急需生命教育。
高校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內容
(一)德育對自然生命的重視
教育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道德情操的培養,完美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健康發展都不能無視自然生理生命的發展。一方面,自然生命本身的活力是道德教育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自然生命是德育的出發點。德育的實施要以自然生命發展的規律性和階段性為基礎,并重視情感、體驗及其對生命的領悟,在人與事的交互中,用生命來影響生命。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規訓、灌輸、強加的方式本身都是對生命的摧殘。自然生命的成熟不是“教”的結果,而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對于自然生命,順從、保護和順其自然是最好的發展。
(二)德育對精神生命的呵護
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發生的,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內在生命,是真、善、美統一的完美人格。高校的德育應是“有我”的道德教育。因為脫離個體談集體,必然是虛假、抽象的。高校德育應該是尊重大學生主體的道德教育,因為,道德成長不是外部施加影響或馴服的結果,而是生命的一種自我超越,因此,高校德育不僅注重提高生命善的價值,而且注重以自由的方式,以道德生命的舒展方式實施道德教育。讓道德的生命自由成長,道德教育的重點從“教”轉到了“學”。從一定意義上說,道德不是教師“教”的結果,而是學生選擇、體驗、踐行的結果。
(三)德育對社會生命的養成
社會生命主要是指使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在適應社會要求的需要,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成長為能適應一定的社會規范要求,參與社會活動,履行一定角色行為的社會人。在大學階段,突出表現在社會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和生存教育等方面。在高校德育中,關注學生生命的自由成長,必須在生活中進行,促使學生社會化,教會學生通過擴大對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的認識,來增進理解、避免沖突,或者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沖突的教育策略,使得他們學會在集體中與他人共存。
生命教育是有著豐富的內涵,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中各部分內容包含了體育、德育、智育、審美教育等方方面面。因此,以生命教育為出發點的高校德育,要依據大學生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發展則,以大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人。
在高校德育體系中貫徹生命教育的路徑
(一)以生命的生長性重構德育目標
對于大學生來說,生命的意義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高校德育目標從抽象、籠統的“圣人”目標向“凡人”目標下移,在追求宏大理想的同時關注大學生獲得現實生活的幸福。以學生生命的生長性為起點,德育目標的細化和層次化,這既關注到了目標的整體性與階段性、理想性與現實性,同時也能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成長。融入了生命教育內容的高校德育既能滿足大學生的當前需要,又能使其生成在未來自我滿足的能力,體現生命進程的發展性和連續性。
(二)以生命為中心整合德育內容
泛政治化的德育內容不僅損害了真正意義上的德育,而且也損害了德育與政治的正常關系。因為任何單一的道德教條和道德信仰都不可能完成德育的任務。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注重生命的完整性,以開放式的價值準側和規范系統,以生命為中心整合德育內容,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這其中既包括基礎知識的介紹,如生命的界定、生與死的認識,生命教育的意義、原則等等,同時也應介紹應用性知識,即是闡釋在生命教育領域“做什么”和“怎樣做”之類的學理性問題。除此之外,針對當前高校中的德育現狀,理論的方式闡釋實踐性知識,如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心理危機的干預、自殺的預防與控制等等。德育內容的整合正是在尊重生命完整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三)以生命體驗改進德育方式
高校德育目標的重構和內容的調整遍要求德育實施的方式進行相應的改進。高校在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提高道德知識時,應考慮到提供知識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灌輸式、單向度的德育方式應該轉向為以生命體驗作為當前德育方式的補充。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與學生良好對話、交流和溝通的基礎上理解學生的體驗,同時能積極的發揮教育的智慧,抓住一切有利的因素進行道德教育。另外也可以通過情境模擬、參觀、實習等方式要求學生參與活動中,讓他們在實踐中感悟生命,發展道德。
(四)以多元標準構建德育評價
生命總是處于不斷成長的過程之中,個體生命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德育評價也應該從關注轉向對個性的關注,對學習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習過程的關注,以發展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為主,真正幫助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獨立的人格。同時,在高校中應建立多元化的德育的評價標準,在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多樣性的基礎上,融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為一體,建立一個包含智力、情感、道德、行為等基本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系。高校德育評價的多元化目的即是要考慮學生生命發展的差異性和無限可能性。
從生命教育的角度研究高校德育,是當前高校急需做的一件事情。本文只涉及到了融入生命教育的高校德育在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內容。然而,以生命教育展開的高校德育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也是當前高校德育研究中的新視角,存在著眾多的難題。蘊含著生命教育的高校德育除了考慮到目標的關聯性,還要考慮內容的科學性、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對于學生的實際意義,能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等等相關問題。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并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中,力求實現大學生道德的發展和滿足學生生命發展的本原需求。
參考文獻
[1]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_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1(11):4.
[2][6]劉允恩.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與補救[J]_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3):103.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7.
[4]黃克劍舊歸生命化的教育[J]明日教育論壇,2001:2.
[5]張世愛.生命教育:新品德課改中的一種價值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