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課程的建設都涉及幾個關鍵要素,能否最大程度地整合、優化這些要素,對于課程建設至關重要。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的建設來看,如何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如何把教材的優勢轉化為教學的優勢,如何化知為識以推動“三觀”教育,做到讓學生真正喜歡、終身受益,還不能盲目樂觀,而必須正視和反省當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困惑,以期有的放矢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式。
問題與困惑:幾個突出的矛盾
一般而言,大多數高校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問題或困惑:
(一)思想的豐富性與課時的局限性的矛盾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來看,由于追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而將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程的內容壓縮到一本書中來,把原來的162學時壓縮成54學時。盡管看起來論證、說理性文字少了,但知識點還在。這就使要傳達的思想的豐富性與課時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凸現出來。
(二)內容的多學科性與表達的整體性的矛盾
無論我們怎樣試圖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學科,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避,這個新試圖確立的學科涉及了傳統學科的眾多學科。而現有的師資力量不是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這門新興學科(這是中國特色),而是來自原有的學科,要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么是政治經濟學,要么是科學社會主義。顯然,在這樣的一個過渡時期,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來整體地闡釋和表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導致內容的多學科性與表達的整體性之間的矛盾。
(三)課程構成的跨學科性與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性的矛盾
在研討中有的老師單方面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整體性,這是一種建設性的目標,是應然,而看不到或沒有正視現有師資隊伍的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這是不能夠回避的實然問題。因此,從課程內容構成的多學科性來看,完成好這門課程的教學對每一位老師來說都有挑戰。我們必須客觀地面對課程構成的跨學科性與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性的矛盾。
(四)教學目的的世界觀指向與論理不足的矛盾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知識來源的多渠道,各種思潮的不斷涌現,社會事件的頻繁爆發,利益沖突的博弈等等現實,如何能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信服力?停留于知識點的傳達是不夠的,必須借助于論理,進而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鐵的邏輯和思想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單純的政治的說教。然而,現有教材由于空間的局限(一本書),存在著理論抽象表達有余而邏輯論證不足的問題,再加上一些教師存在著對理論論證重視不夠,表現為反學術化的傾向,或者對論證缺乏理論自信等。這種狀況就使得教學目的的世界觀指向與論理不足的矛盾尤為突出。
(五)原理的抽象性與觀念的具體性的矛盾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都是有血有肉的,任何一個基本原理的表達都是有著豐富的文本情景和深厚的歷史感或歷史性的。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而把具有著特定地域的思想和觀念抽象為干癟的原理,難免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也給誤讀和誤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留下了空間。所以,如何還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觀念的豐富性、歷史性,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本真思想中去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目前的單純教科書化的理解和解讀必然導致原理的抽象性與觀念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二路徑與對策:處理好幾個關系問題需要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上找突破口,并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依循教材與超越教材的關系。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教材的評價必須走出兩個“誤區”:(1)對教材的唯美主義的要求,認為教材應該是盡善盡美、無懈可擊的。這會導致兩種極端:要么過于迷信教材,要么徹底否定教材。(2)教科書批判情結。就是不管什么教科書,只要是教科書我就批判,以至于不能實事求是地理解教科書撰寫者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和取得的可喜的成果。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科書的編寫來看,教育部下了很大氣力,寫作班子的人員構成是優良的,物力財力的投入是到位的。當然,我們也不能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本教材沒有問題。也正是有問題,我們才探討如何在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過程中來加以彌補和克服既有不足。
二是處理好教材敘述的邏輯與授課講解的邏輯的關系。教材文本內容的展開遵循的是寫作者表述的邏輯而非研究的邏輯,二者是不同的。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寫他們的著作時所使用的是“表述的邏輯”而非“研究的邏輯”。但是,在教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敘述邏輯,發現其優與劣,進而揚長避短;而且要推敲其研究的邏輯,以達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同時,在此基礎上,創設授課講解的邏輯,這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環節,體現教師的個性。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實現教材敘述的邏輯向講解的邏輯轉換,就缺乏對教材的深度把握,就會導致兩種情況:要么完全拋開現有教材,喪失對教材的基本依循(這是必要的規范);要么完全照搬教材,甚至照本宣科,弱化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主導作用,難以彰顯教師授課的個人魅力,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達不到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是處理好教材內容與教學重點的關系。針對上述所提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內容的豐富性而授課學時有限的特點,就決定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地求全,而只能是有所取舍地突出重點。問題是這個重點如何把握,這不僅需要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獻,而且要研究教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原則下,突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貫通性。
四是處理好原理與原典、原著的關系。為了解決抽象的原理與具體觀念的矛盾,必須重新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和文本中,創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情境、文本情境,在問答邏輯中展開對話,以克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抽象化、教條化的解讀。同時,誘發學生學習和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文件的興趣,養成追根問底的扎實的學風和求甚解的學習習慣。更為重要的是,在回歸文本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讓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彰顯當代意義。
五是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的史與論的關系。解決概念、命題、原理的抽象性,僅僅回歸文本是不夠的,還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史,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厚重感,使以“改變世界”為旨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院派的各種思潮和各種思想流派那樣一種解釋世界的理論旨趣區別開來,進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就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這一解放的學說不是空想,而是具有科學的唯物史觀支撐,以及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現實地批判社會、改變社會的現實基礎的。
六是處理好理論與現實的關系。如果說回歸文本、回歸歷史是為了更為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話,那么關照現實則是彰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價值和生命力的需要。問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究竟如何關照現實?過去一般習慣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的一般原理來闡釋現實所遇到的問題,以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有方法論意義或實踐意義;而大連理工大學所嘗試和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學則為理論與現實的互動開辟了新途徑。正如楊惠民老師所看到的,案例(case)不同于例子(Example),后者是讓學生體驗理論的實踐意義,活化內容,起證明和印證作用;而前者則讓學生體驗實踐的理論意義,深化、拓展和提升內容的思想性。由于理論之樹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再好的理論都有局限性,也只有在與生活實踐的互動中,才能與時俱進地發展??梢娺@樣一種關系的處理也使科學發展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成為可能和必要。
七是處理好教與學的互動關系。這是現代教學所提倡的一種理念,也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把教師和學生都當成主體,而不是傳統上單向傳遞信息的主體(教師)與客體(學生)的關系,老師的職責是“讓學”,而不是單方面擁有話語權和解釋力的高高在上的權威。正如海德格爾所指出的:“教比學難很多?!屉y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實際上,稱職的教師要求學生去學的東西首先就是學本身,而非旁的什么東西?!處熕脤W會讓他們學。”教師必須能夠比學生更可教。教師對他的材料比那些前來學習的人對他們的材料更加沒有把握。教師不僅讓學生學,而且讓自己保持學習的狀態,與學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去學習。
總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雖然存在問題,同時也存在著改進的空間。李梁的多媒體教學亦同案例教學一樣,都給了我們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新理念、新手段。而教育部設社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創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站將成為教師們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的資源平臺,相信如果按照“精”、“深”、“新”、“廣”的努力方向去建設,即收集的資源產品要“精”(精品教案、精品課件、精品視頻、經典著作和精品書等)、討論的問題要有理論深度、關涉學術前沿、對準現實焦點、內容有廣度和層次等,并通過一定機制鼓勵網絡平臺的“共建”,就能大大改進課程建設的軟環境。同時,繼續加大教學硬件環境建設的力度也是必要的。而隨著硬環境和軟環境的不斷改善,將客觀上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并最終達到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