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系統建構學生的文學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文學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文字表達形式,陶養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人文素質。有學者認為大學語文承擔著四大使命:梳理功能、傳播傳統人文精神、拓寬學生視野和開拓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在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紀,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如果高校教師還不能解放思想,擺脫“高四語文”的教學格局,創立獨具特色的、符合課程性質的、體現先進教學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變語文教學為集美育、德育、智育于一體的身心陶冶,那將是對學生身心的“摧殘”,對大學美好時光的“褻瀆”。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創新意識是指學習者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的一種心理取向。美國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指出“思想應該在學生的大腦中產生出來,而教師僅僅起到一個產婆的作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思維越活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教師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去做。這樣對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才有益。
(一)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人們在其認識活動中經常對一些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產生疑問、困惑和探究的心理。這種心理又驅使人們進行積極的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體現了思維過程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學生的質疑,師生共同釋疑,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特別重視學生自我創見火花的進出。
(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有時還可以用舊瓶裝新酒,化腐朽為神奇。例如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幾句話反映的本來是讀書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嬌妻美妾的封建思想意識,但換一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為: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氣質變得高雅、高尚。對學生進行這一類的思維訓練,借用舊形式作新觀念的載體,極富創意,極具情趣。
(三)引導學生辯證思維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備課時,教師要獨具匠心,精心設計,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崇尚理性思考,勇于批評,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判斷。課堂上重在創設氛圍,善于引導,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打開學生獨立思維的閘門,進發出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告誡學生“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對學生的想法積極扶持,予以鼓勵。
(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康德指出:“想象力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有力的力量。”在經驗中顯得平淡無奇的東西,通過想象力的加工可以使之變得賞心悅目,美妙無窮。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人類多少宏富而精絕的奇恩妙想,當它轉換為一種物質的存在時,它就是被叫作‘藝術’的一種東西了。”試想,缺乏想象力,會有屈原、李白那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詩篇嗎?缺乏想象力,何來《西游記》《紅樓夢》那樣的鴻篇巨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分析作品時,應注意語境,抓住主要特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特別是在寫作課中,我們要讓學生信馬由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盡情馳騁自己的想象力,使各種創見在瑰麗的想象中噴薄而出。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與創新技能的培養
創新能力和創新技能基于寬厚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素質,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內涵的更新和外延拓展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優化課程結構,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其次要幫助學生提高獲得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接觸社會發展前沿,了解科技發展的趨勢,掌握未來變化的規律。
(一)讓學生進入學科課程
人有兩重角色:“真實自我”和“角色自我”。讓學生進入學科課程,指的就是用“真實自我”進入所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轉變成“角色自我”,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扮演與教材相關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當教材中的人物角色,體驗歷史情境,形成歷史表象,掌握語文知識,并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在此活動中,為學生開拓了寬闊的創造空間,形成一種更高境界的追求,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會隨著活動日愈趨增。
(二)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
學生學習主動權的掌握在于要以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多開展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語文實踐學習活動。同時,教師更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跟社會實踐聯系起來。通過學生的大量查閱、大量閱讀,引導學生尋找語文實踐的機會,使自己的學到的東西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如給親戚朋友策劃一些商業活動,給學校的各種文件、報刊找毛病給點子,把所扮演的角色適當時候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等。在組織形式上,布置開放性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
(三)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哈佛大學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所強調的就是學以致用和勇于實踐的重要性。古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同樣一個道理。能力的獲得需要實踐的土壤,創造性的學習能力的形成同樣離不開實踐。教師應從培養開拓性、創造性人才的戰略高度出發,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創造性學習實踐的重大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參加創造性學習實踐的積極性,以加快其創造性學習能力形成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實踐操作過程,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講述,讓學生辯論。課后,注重學習能力的應用,鼓勵學生校內多參加社團活動、系部活動,尤其是策劃和組織。創造條件讓學生到社會上去鍛煉,比如鼓勵學生到企業、農村、部隊去搞社會調查,獲得更直接更客觀的第一手資料。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創新過程它還應伴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如強烈持久的創新動機、積極執著的創新情感、堅韌不拔的創新意志、嚴謹踏實的創新作風和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大學語文教學活動方法應靈活多樣,活動應豐富多彩,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勇敢、幽默、獨立、有信心、有恒心、一絲不茍的人格特征。
(一)把握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領悟、鑒別、欣賞人文精神產品的認知能力,體會中華傳統文化中思想情感的豐富多彩和語言的巨大魅力,教師教學時要利用好教材,并結合大量課外教學資源,注重學生本位的體察和感悟,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所選材料的人文精神根植到學生的心中。如培養學生汲取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體驗普通人心靈的真善美,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觀察社會,進而使學生心靈逐步純凈,靈魂逐步升華,認識事物的能力和分析事理的能力逐步提高。當然,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難免“精華”和“糟粕”并存,教師要教給學生怎樣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的學習。
(二)把握語文作品的“文學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
“文學性”是大學語文的著力點和支撐,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編者精選出來的,每一篇文章的文字都構成一個作者完滿自足的生命世界,閱讀的過程就是對作者留在文字中的生命印跡解碼的過程,讀者要將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折射于其中,讓自己的靈魂被文字穿透照亮,自身的生命情感隨著作者的情思起伏而變化,或悲苦,或慷慨,或激昂。教師的教學就是要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情感因素”,通過文學來熏陶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師可以做一些背景介紹,也可以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為學生閱讀營造情調和氛圍,不要過多的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在學生閱讀結束后,組織學生闡明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思想碰撞,通過這樣的過程完成學生自身生命意義的重新建構。
(三)把握語文作品的“美感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作品中的美感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文字本身的優美、作品蘊含的情感、人物性格的魅力等等。教師教學的過程就在于幫助我們賞析作品中的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或藝術之美。教師采用美感性的教學,運用藝術的直觀,學生所學所得就豐富多了。比如說教材中寫景狀物的文章往往表現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上課時,教師采用“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教師以導游的身份泛讀課文,學生跟著PPT進入意境,帶著追求美的目光欣賞,帶著渴望的心境感悟,隨著優美的古典曲子漫游,聽覺、視覺、感覺全部調動,詩情畫意盡展無遺。欣賞之后,教師設問,學生的思緒必然全部打開。當然,激發學生的美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內在涵養、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教學功夫、高超的教學技巧、新奇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韓軍.再論語文教育與人文[M].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2000(3).
[2]李亞男.全面培養大學生的母語能力[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5).
[3]詹秀華.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J]_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