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具備專業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經驗,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區別,不必了解黃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來,靜靜地讀上五分鐘,就一定會被其中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情懷所打動。
“商鼎周彝,和璧隨珠,戰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天工開物件件優。”這是由馬未都作詞,紀敏佳演唱的歌曲《醉文明》中的一段歌詞,極為典型地反映了馬未都先生最新出爐的收藏知識文化讀本《醉文明》一書的文化氣息。
《醉文明》是馬未都先生關于收藏文化的又一力作,是一部關于收藏的又一普及性讀物,全書分為瓷器篇、家具篇、玉器和漆器篇、雜項篇四個大類,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向讀者展示了近100多種風格各異、極具收藏價值的寶物,在介紹了這些寶物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和民俗文化的同時,作者也生動地講述了這些經歷上百年歷史的寶物背后的傳奇故事。
閱讀《醉文明》,不僅讓人深切體會到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能讓人徜徉在氤氳的歷史情境中,感知那些觸手可及的細節和穿越時空的質感,讓人暢快淋漓、意猶未盡,正所謂:瓷不醉人人自醉。
作為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的馬未都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接著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馬未都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授中國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受到廣泛的贊譽。
馬未都先生認為,收藏不只是文物的收藏,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智慧的獲得和收藏。他說:你不必具備專業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經驗,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區別,不必了解黃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來,靜靜地讀上五分鐘,就一定會被其中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情懷所打動。
精彩書 摘
市井風情說瓷枕
人這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枕頭的大小、形狀、軟硬度都直接影響睡眠的質量。如果枕頭不好,導致睡眠不好,那就很不幸。我是從小窮慣了,睡的是那種蕎麥皮的枕頭,所以我喜歡硬枕頭,不太喜歡過軟的枕頭,但出差的時候就比較痛苦,因為一般賓館里的枕頭都是軟的,我就睡得非常不好。
古人的枕頭,材質非常多,有陶瓷的、玉器的、石頭的,最有特色的應該是警枕——就是截一段木頭做枕頭,這應該是最方便的方式。史書上記載,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的時候珍惜光陰,在木頭的兩頭兒墜以鈴鐺,如果沉睡過去,枕頭一動,鈴鐺就響了,人就醒了,就避免自己長睡。中國古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大學者,都是非常珍惜光陰的,體現了他們刻苦的精神。而且我發現,警枕對于他們也有了鬧鐘的作用。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警枕,沒有司馬光珍惜光陰的主觀意識,我想《資治通鑒》這樣的皇皇巨著他是不可能編撰出來的。
瓷枕也是非常有名氣的。有材料顯示,中國人睡瓷枕的歷史是從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隋代開始的,唐代開始流行,宋代就特別流行,當時瓷枕遍及大江南北。這是一個典型的獅枕,一般來說,我們見到的虎枕比較多,因為老虎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意象。而獅枕,根據我們今天能查到的資料,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有一只跟這個非常類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只,這是第三只。我當時就想,獅子還是挺兇的,人躺在上面肯定感覺很害怕,怎么還能安眠呢?今天的大部分人對獅子并不陌生,因為電視上介紹獅子的節目很多,比如《動物世界》就讓非洲的雄獅一展雄姿,讓你看得清清楚楚。但古人不是這樣,中國這塊土地上歷史上是沒有獅子的,漢代的時候,大月氏國進貢了獅子,中國人才第一次見到這種怪模怪樣的東西。當時中國人認為所有長毛的動物,毛都應該長得均衡,而獅子的毛卻長得不均衡,長在脖子周圍和尾巴上,特別是公獅子,母獅子還好。于是獅子就給我們古人帶來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它極為特殊。所以由漢及唐,中國人對獅子就形成了強烈的文化印象,因此宋以前的獅子都非常寫實。如果大家有機會去乾陵,武則天墓前就有兩個大石獅子,那就是唐代中期的,非常寫實。
唐代以后,外國就不再向中國進貢獅子了,中國本土慢慢就見不到獅子了,但還要維持獅子的形象,于是獅子的形象就逐漸地改觀,發生了變化,就變得就越來越像狗。唐代以后的工匠見不到獅子,卻還要做出獅子的形象,怎么辦呢?上面的人就說了,沒見過獅子,還沒見過獅子狗嗎?照著那樣做。所以故宮里的獅子,無論是門口的還是里面的,獅子的形象都是狗,已經脫離了它的原生態,已經沒有那種野性的感覺,慢慢變得很溫順了。但是這個瓷枕中的獅子還保留了獅子寫實的狀態,簡單地說它更像獅子,所以它至晚是北宋初年的。
我們現代人買東西總喜歡認個牌子,就是品牌。大家覺得哪個窯口燒出來的瓷枕最好呢?磁州窯、定州窯,這都屬于大的范圍;還有小范圍的,唐代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品牌意識,比如裴家花枕,顯然是一個裴姓的人制造的花枕,是絞胎的,而宋代磁州窯里比較著名的有張家造,就是說制造枕頭的人姓張。
磁州窯是北方最廣泛的一個窯口,它的品種特別多,除了在瓷枕上刻上詩文之外,還有很多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一些紋飾,比如踢球、釣魚,充滿生活氣息。以至于有人歸納磁州窯的裝飾手法有58種之多,它分得非常細。我覺得裝飾手法總體上就三種,第一種方法叫“硬碰硬”,它用刀、竹片等硬物在上面刻畫而成;第二種方法叫“軟碰硬”,就是用筆在上面畫的,沒用動刀、竹片這種硬的東西;第三種方法是“軟硬兼施”的,既有刻又有畫,這是一種簡單的磁州窯的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