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這個人在這個事件中做出這樣的選擇?當中因果,我們了解多少?“你太懦弱”,一個記者登載在報紙上的直接判斷,像刺一樣扎在人心里。
楊武妻子被強暴的案子,最近被頻繁報導。第一篇報導中,有句話我看了很刺心。
在對話中,記者對這個在妻子被強奸時沒有出來施救的男人說:“你太懦弱。”
這話實不該說。
前不久跟一位同事聊天,說到有期節目,他采訪一個抱著孩子躲避志愿者救助的男人,志愿者很憤怒,認為他要把孩子隱藏起來不接受治療,這位同事與這個父親吃飯,想了解為什么,這個農民說,他從鄉下第一次來上海,來之前聽說“大上?!眮y得很,他怕這些不認識的人。
同事可能想安慰他,補了句:“不是亂,是繁華?!?/p>
我找同事聊了幾句,說,他從農村來,也許可以問他,他對“大上?!钡倪@個“亂”的印象從哪兒來?如果來自村里人,村里人怎么說的?之前來過上海的人經歷了什么?如果來自電視里的印象,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印象?在他心里是否認為是真的?他來上海后發生過什么?是加深還是減弱了這個印象?他認為這些志愿者想要干什么?在他心里認為對孩子會有什么威脅?他為什么要躲開?
同事與我相熟,我深知他善良,所以才與他討論,因為在采訪中,我們常不免以自己經驗揣度別人,評判別人,糾正別人。忘了問:“為什么是這個人在這個事件中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楊武從小學起與這個聯防隊員是同學,以他的說法,“從小受到欺侮”。小時候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總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過?結果如何?每次發生后,他是否求助?如果沒有,他是怎么考慮的?如果求助了,老師或者家人是如何處理的?如果有人干預后,對方又如何對他?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多少次?造成他后來每次是如何面對對方的?
打工時,他說對方總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過?結果如何?是否找過同鄉干預?結果如何?他是否報過警?結果如何?對方的聯防隊員身份對他來說有何影響?
為什么是這個人在這個事件中做出這樣的選擇?當中因果,我們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個記者登載在報紙上的直接判斷,像刺一樣扎在人心里。
昨天晚上,看到更新的視頻,這次有了事件發生的過程。拍攝的人剛開始一直在拍電腦上的監控錄像,旁邊有楊和警察的同期聲。
我一邊看,一邊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鏡頭掉過來,不要把鏡頭掉過來。
結果,鏡頭直接掉了過來,對著楊武的臉,沒有遮擋,直接問他,意思是:“你為什么不救你老婆?”
口氣中有責問,楊解釋:“我怕我殺了他,我還有七十多歲的母親……”
“你為什么不正當防衛?”
楊武愣了一下,“正當防衛”?他好像都沒聽懂這個詞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臉,痛哭起來:“我不是男人,我太窩囊了……”
我以為會往后問,這個人受過什么教育?他知道這個概念嗎?他對法律了解多少?城市當中的農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沒了。
最后一個鏡頭,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與店面。
今天再看到一張照片。
不止一家媒體,直接進入楊武家門,堵住躺在床上,已經有精神失常跡象的妻子,要求對方回答隱私問題,床上堆著話筒,女人穿著睡衣,蜷在床上,身體往后縮,掩住自己的臉。
還在偵查階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經在傳播中出現“案情通報”,說“雙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這個信息是否準確?這樣的信息是否有足夠依據?也不知道這樣的信息是否在征詢當事人同意后發布?
他們夫婦來自農村,可能不知道媒體強行進入私宅涉嫌違法,不知道報導中對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須給予隱私保護,避免二次傷害的新聞倫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審階段也需要對此類案件進行非公開審理。這樣一個新聞,被毫無尊嚴地、粗暴地曝光于他們的鄰居、父母、孩子面前。
他們確實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對自己最脆弱的保護,只能用袖子掩住臉,來避開采訪。
是的,這是一場羞辱,但不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