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高性價比的千元智能機靠什么賺錢?這是紛紛試水手機領域的互聯網大佬們必須回答的命題。對此,小米科技CEO雷軍信誓旦旦地說,以后小米不靠硬件賺錢,而是靠后續的服務。
靠服務賺錢,可能嗎?
這并非沒有成功的先例。蘋果有相當一部分的收入來自自家App store的30%的收益分成。但蘋果的成功靠的是其自成體系的應用平臺,那里有數以萬計的應用程序供用戶下載。只有使用了蘋果的終端,才能享受那些服務。而小米能提供多少特色服務呢?就算是騰訊的微信也還談不上賺錢,何況米聊呢?不要妄談蘋果,人人都想成為喬布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的。
360、百度、盛大等互聯網公司辯稱通過在手機中嵌入自己的服務,能夠得到用戶口碑,贏得增值利潤。但是嵌入自己的服務,不等于一定要自己做手機,還不如去跟手機廠商談合作,將服務內置到人家的手機里來得快。
對于在PC上擁有幾千萬乃至幾億用戶的互聯網巨頭來說,幾十萬哪怕是幾百萬的定制手機銷量也只是杯水車薪。何況,定制手機又不能搞“圈地運動”,互聯網仍然是開放的,用戶依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應用服務。如果手機賣出后,用戶并沒有與這些互聯網公司發生持續的關系,靠服務賺錢就更無從談起了。
互聯網世界里流行著著名的“長尾效應”,但是在“長尾效應”下,獲得利潤的前提是要有分散而龐大的用戶群作為保障。做大生意,必須要依托有足夠號召力的平臺。互聯網是平臺,移動智能終端是平臺,但被定制化的手機并不是。定制是供小眾把玩的,只有開放才是被大眾認可的。
記者無意評論互聯網公司做手機能否成功,只是想說靠服務賺錢,目前還不是時候。
靠硬件賺錢?小米手機笑了。靠服務賺錢?全國人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