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往往都是客,
翻來覆去忙炒作,
起起落落都成空,
蘋果三星偷著樂!”
這是網友“老解1972”對熱鬧非常的“智能手機”口水大戰編出的一個段子。關注互聯網企業扎堆手機市場的不只是熱心的網友,李開復在微博上表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大部分是要失敗的”,眾多粉絲對該觀點進行轉發、評論。一時間,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引起了業內的熱議,其中不乏針鋒相對的觀點。本報記者采訪了三位業內專家,將他們的觀點呈現給讀者。
爭議一:互聯網企業真的是在做手機嗎?
在互聯網企業剛剛摩拳擦掌表示要試水手機市場的同時,已經有業內專家在質疑:互聯網企業真的是在做手機嗎?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認為:互聯網企業做手機這件事并沒有發生。一家企業做手機,需要做幾件事:第一,要做研發;第二,要采購原材料;第三,要組織生產;第四,要有銷售渠道;第五,要做售后服務;第六,要經營品牌。只有把這六件事情做起來,或者把這六個部分里面相當多的事情承擔起來,那樣才叫做手機。我們看一看互聯網企業現在都做了什么?前五件事基本沒做,只做了第六件事——經營品牌,還有一半品牌是別人的。阿里巴巴與天語合作,360與華為合作,百度與長虹合作,互聯網公司只是給手機打個副牌。那怎么能說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呢?
爭議二: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能否成功?
“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領域,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布局移動互聯網戰略,聚合用戶到自己的平臺上,后續通過應用和流量掙錢。”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截至目前,手機仍是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一場看似互聯網企業的手機戰,實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的圈地戰。
但互聯網企業通過參與手機終端的發放來搶奪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目的能否達到,業內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們要搶占瀏覽器,做導航或者做門戶都是為了搶占用戶上網的入口。那個時候互聯網企業還都很弱小,他們不可能去做PC來搶奪互聯網入口。在今天的移動互聯時代,手機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源頭。并且,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互聯網巨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他們可以通過做手機去搶占用戶入口了。” 知名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對互聯網企業的手機戰略持肯定態度。
業界資深人士謝文對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做法并不看好,“就拿奇虎360來說吧,號稱有幾億用戶了,現在他要把服務嵌入華為的手機終端,靠做手機增加幾百萬用戶,這幾百萬用戶對他有多大幫助呢?小米手機算做得好的了,出貨量也就是幾百萬臺。”
通過占領手機搶奪入口沒有問題,但是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會有效果。蘋果有三億多臺IOS終端,效益就很明顯。謝文表示達不到三五千萬臺的銷量就談不上規模效益,但要銷售三五千萬臺又談何容易?現在手機企業能做到的也就是三五百萬臺。
如果互聯網企業非要搶占入口,也不一定非要參與手機制造,FaceBook就沒做手機,但是他已經有9億用戶了,其中不乏移動互聯網用戶。
爭議三: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有優勢嗎?
在謝文看來,互聯網企業不懂硬件制造,做手機完全外行,沒有操作系統,也沒有營銷渠道,如何能夠撬動這個龐大的市場?項立剛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互聯網公司一沒技術,二沒人才,三沒渠道,‘板凳要做十年冷’,沒有這些積累,怎能做出好手機來!”
不過也有給互聯網公司打氣的。知名互聯網專家劉興亮總結道,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優勢在于他們注重用戶體驗的傳統,就像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說的“小米要做手機行業的‘海底撈’”,用戶體驗一直是互聯網企業最看重的;其次是服務,包括安裝App、售后等,互聯網企業還是有優勢的;第三是營銷,傳播等方面他們有自身的特點;第四是現成的用戶基礎,這也許是互聯網企業敢于血拼千元智能機的底氣所在。
旁人“評頭論足”終究都是“浮云”。奇虎360CEO周鴻祎說:“互聯網手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互聯網營銷”。360的競爭對手小米手機上市兩天網上預訂就超過30萬臺,網絡營銷的力量可見一斑。不管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最終是大行其道,還是曇花一現,這些互聯網企業畢竟給手機行業帶來一些鮮活的因子。“試玉要燒三日滿”,互聯網企業能否贏得一席之地讓我們拭目以待。
項立剛:互聯網企業只是把自身的一些業務和應用內置到手機里,他們不需要做什么投入。別人開發、別人生產、別人賣。賣掉了最好,賣不掉也沒什么壞處。同時炒了炒自身的影響力和關注度。那怎么能說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呢?
謝文:通過占領手機搶奪入口沒有問題,但是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會有效果。如果達不到三五千萬臺的銷量就談不上規模效益,但要銷售三五千萬臺又談何容易?
劉興亮: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于他們注重用戶體驗和服務,另外他們在營銷方面也有自身的特點。現成的用戶基礎也是互聯網公司敢于血拼千元智能機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