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友將基于頂層設計,整合全產業鏈,為大企業提供私有云實施方案。”用友軟件董事長兼CEO王文京在日前召開的“用友經營與管理創新年度峰會”上說,用友有能力為150萬現有用戶提供私有云服務。
云計算正在攪動產業格局,也為中國IT廠商帶來機遇。王文京自信地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IT創新的機遇在中國。這句話潛臺詞的意思是,用友將抓住這次IT技術的變革,一躍成為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軟件服務提供商。
但,與微軟、IBM、甲骨文等傳統IT企業切入云計算的廠商相比,尤其是同華為以及電信運營商等各類企業相比較,用友的私有云何處與眾不同?用友為何有如此自信?
私有云呼之欲出
顯然,用友的私有云有自己的特點。首先,用友是一家軟件服務商,從財務軟件起家,在IT產業的變遷中,用友的產品逐步過渡到管理軟件和集團管控軟件。在過去幾十年中,用友的經驗基本集中在軟件領域。其次,用友的強大之處在于對行業的理解,可迅速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軟件,而對基礎設施和硬件的經驗甚少。若以軟件的能力切入硬件,用友定會遭遇不少困難,盡管過去用友曾涉足硬件設施。第三,在信息化的趨勢之下,云必然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在公認的三層云架構中,用友將焦點駐足在應用層。俯瞰整個云生態圈,必然導致用友在切入云時從自己的“軟”優勢入手。
“企業信息系統已成為企業的生命線,企業的生產組織、運營管理直到市場決策,都需要信息系統來支撐,特別是當中國的大企業越來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時,大企業運營正快速呈現網絡化趨勢,多組織、跨時空的實時業務協同,這已成為中國大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需求。”王文京說。
在會議開始時,王文京從信息化的重要性入手,逐步向與會嘉賓介紹用友的私有云背景。
他從三個角度分析說,從地域分布來看,企業已從本地經營發展到以一地一國為主的多地域經營,甚至面向全球市場跨國經營;從組織架構看,從單體企業發展到多級集團/公司,多級管理要求集權或分權靈活多變;從業務結構看,從單一產品發展到相關或者不相關的多元化產業結構。
在這種背景下,用友認為云計算是解決企業運營和信息化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聚合合作伙伴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王文京認為,企業的創新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重新思考企業和企業系統;二是重構企業信息化結構;三是建立新的商業概念和數據標準體系;四是采用新的IT實現方法與工具。
他認為,云計算是新的IT理論。云計算實現了“多、快、好、省”。“多”是指提供大量傳統模式實現不了的服務;而“快”則是指隨時隨地獲得信息和應用服務;“好”便是指更好用、更易用、更綠色;“省”是指IT建設和運營成本大幅下降。
用友股份副總裁陳強兵認為,基于云計算及移動互聯模式,可以把所有的應用、服務、可交換數據等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并最大限度地聚合大量第三方應用服務等資源。“在這個理念之下,用友可以在未來幾年內打造成一個客戶價值最大化,亞洲最大、全球領先的企業云服務平臺。”
用友的云計算平臺又該如何建設?以用友的軟件和行業經驗來說,不能僅憑一己之力。所以,用友拉來了眾多合作伙伴,有電信運營商、有基礎架構服務商,還有虛擬化軟/硬件廠商,包括中國電信、華為、源訊、EMC、英特爾、VMware、中金數據等。
“用友站在產業鏈的角度整合一切力量,最終形成面向用戶的云服務。”陳強兵解釋說,正因為用友的經驗完全基于軟件,所以沒必要將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比如硬件和IT基礎架構。用戶選擇與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云服務平臺。
以南方水泥為例,其成員企業超過180家,面臨的業務挑戰是:集團、區域、工廠三級管控,其中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協同等問題突出。在采用用友私有云解決方案后,南方水泥的數據中心可以實現快速、動態地擴展IT資源,滿足高峰期的工作負載,確保提供高性能、高質量的IT服務;企業內部服務器數量減半,且服務器利用率也從10%提高到了60%,大大降低了空間及能耗,同時降低了系統運維難度和運營成本。
這就是私有云帶來的好處。
鏈接
私有云的五大未來趨勢
在采訪中,用友股份副總裁陳強兵認為,未來私有云具有5大趨勢。
1.云終端輕量化聚合。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設備、互聯網電視等多種云終端設備的功能將更加輕量化和多樣化,而更復雜的計算服務和強大的存儲功能,將由大企業私有云中心來完成,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各種云終端設備,享受聚合的信息服務。
2.云應用服務化裝配。企業各類生產經營管理的應用服務,通過SOA模式的服務化裝配,為企業內部以及產業鏈業務伙伴提供豐富、完善的大企業云計算服務,實現業務的融合與產業的聚合。
3.云平臺柔性化擴展。統一管理應用設計、應用開發、應用測試、應用部署、應用集成、應用運維,通過云平臺能夠方便、快速、靈活、高效的創建、測試和部署應用及服務,提高開發、部署、運行和維護應用系統的效率。
4.云資源虛擬化供應。對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安全資源和配套設施實現按需申請、自助服務、自動配置,動態的全方位虛擬化資源管理服務,實現用戶應用環境的動態彈性。
5.云管理智能化支撐。屏蔽底層硬件資源、軟件系統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可提供高安全、高性能、高效率、可管理、可伸縮、可擴展的智能化運維監控體系,實現硬件平臺與軟件系統管理一體化管理、IT管理與IT服務一體化管理、IT運營與IT運維一體化管理、業務管控與IT管控一體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