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目前的信息技術產業設置關鍵詞,云存儲無疑是其中之一。如今,很多企業的IT管理人員都在考慮將企業數據向云中遷移,云存儲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趨勢。
據Gartner預測,2015年云存儲將增長89.5%,市場份額達到28.8億美元;到2016年,云存儲在共享內容上和能夠實現從多個設備上并發訪問內容的能力會促使消費者將超過1/3的數字內容存儲到云中。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在咨詢有關如何將數據遷移到云環境的問題。
從理論上來說,將數據移至云環境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實際上,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比如,目前企業網絡的帶寬多大?數據規模多大?是否需要恢復數據?可接受的數據恢復時間是多長?云服務提供商是否允許企業“植入”數據(例如,將驅動器或設備發送給客戶,由客戶在本地備份其數據,然后將驅動器/設備遞送給提供商)?云服務提供商是否有基于云的服務器,以便企業用戶直接從云存儲中恢復數據?有效規劃對于將數據遷移成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慎重選擇網絡
下面以兩個計劃將50TB 數據移至云端的企業用戶為例,其中一個客戶擁有一個 T-1 線路,而另一個客戶則有光纖 OC-3 網絡(見圖)。
很顯然,不同網絡基礎對遷移的影響頗大。但是,目前假設的是一個僅有最低 WAN 開銷,且無其他網絡負載的“原始”環境。但如果企業使用這些線路上網、收發電子郵箱或撥打 IP 電話的話,那么,對于帶寬和數據傳輸的時間影響不言而喻。
此外,從表中的數據不難看出,將數據寫入云只是第一步,企業用戶在部署云存儲之前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尤其是在災難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云是企業存儲資源的一部分,因此將數據找回來特別是備份或者歸檔數據將更加重要。
選擇云服務提供商
在數據遷移之前,企業最好問云服務提供商幾個問題:云服務提供商允許企業向云端“植入”數據嗎?有基于云的服務器以便企業能夠直接從云存儲恢復數據嗎?如果遇到災難,云服務提供商會將存有企業數據的驅動器遞送給企業以供數據恢復嗎?
云服務提供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至關重要。隨著大規模、50TB 數據云解決方案的出現,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解決方案應對上述挑戰?一般來說,這些解決方案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向云環境“植入”數據的功能使企業能夠將介質遞送至云服務提供商,隨后只需以在線方式即可發送變更數據。在充分利用了集成數據縮減技術(如源端重復數據刪除和壓縮)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顯著減少了“植入”數據所需的帶寬資源。
其次,一旦出現大規模災難,企業能夠通過服務提供商的云接入口進行數據恢復。此外,尤其是擁有專用1Mbps帶寬的企業還應可以使用工具,以多流方式將數據傳至云環境中,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帶寬。一些云服務商在數據管理軟件中引入了第三代重復數據刪除技術,可以在客戶端刪除90% 的冗余備份和歸檔數據。這種方式將客戶端、磁盤、磁帶中的重復數據刪除擴展到整個企業,將網絡中發送的數據量銳減90%,藉此幫助企業加快將大量備份或歸檔數據遷移至云環境的速度,從數月縮短至數天、數小時。
此外,對于將來考慮將硬件及物理設備遷移到“云端”的企業,以上建議也會使這些企業的云存儲部署準備更加充分和周到。
擁有 T-1 線路的企業
50TB 的數據,通過 1.544 Mbps(鏈路也稱為 T-1 線路)= 79124 小時或者近 3297 天;
首次通過 T-1 備份 50TB 數據(典型重復數據刪除率為 57%)= 33549 小時或 1398 天;
連續通過 T-1 備份 50TB 數據(典型不間斷重復數據刪除率為 90%)= 8387 小時或 349 天,這代表了預計 10% 的日增量和 90% 的重復數據刪除率。
說明:對于云服務提供商而言,收到每日增量數據的時間并不合理。
擁有 OC-3 網絡的企業
50TB 數據,通過 OC-3 = 788 小時或者近 32 天;
首次通過 OC-3 備份 50TB 數據(重復數據刪除率為 57%)= 334 小時或 14 天;
連續通過 OC-3 備份 50TB 數據(重復數據刪除率為 90%)= 84 小時或 3.5 天,重申一下,這代表了預計 10% 的日增量和 90% 的重復數據刪除率。
說明:云服務提供商仍沒有在 24 小時的時間窗口內收到每天的變更數據。如果要使提供備份或歸檔數據的時間窗口不超過24 小時,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