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銀行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信用卡業務已經成為各銀行推動業務轉型、在競爭中爭取主動的關鍵。近幾年來,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經歷了高速的業務發展,尤其在信用卡業務方面更是獲得了跳躍式發展。截至目前,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累計信用卡發卡量已超過1000萬張,累計發卡超過500萬張,國內首創的存貸合一卡發卡量更是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突破150萬張。
在發展初期,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選擇了全外包的合作模式,這為其在短時間內沖擊一個很高的發展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業務部對IT的靈活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光大銀行需要一種更為靈活的IT服務模式,
光大銀行所面臨的信息化挑戰在中國絕不只是個案——IBM2011年全球CIO調研顯示,超過92%的中國CIO希望深度改變企業自身在知識、能力、經驗、資產方面的組成,這一比例大大高于全球其他地區66%的比例。這表明中國的CIO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IT建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業務需求,企業信息化需要改變。
2011年底,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GTS)針對中國企業需求推出了“IT整合管理服務”模式,結合企業長遠業務發展戰略需求,以整合的視野和方法論,全面梳理企業IT架構和管理體系,并通過靈活配置的服務方式,使IT成為業務發展與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在中國的CIO們看來,“IT整合管理服務”是太過超前的理念,還是不得不思考的緊迫問題;一旦實施起來,企業信息化是傷筋動骨,還是能夠按需實現靈活改造?畢竟,在不推倒重來的代價下實現IT架構的重新梳理、激活企業的IT能力,是所有CIO們的夙愿。為此,本報總編輯許傳朝與IBM大中華區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戰略總經理鞠立進行了深入交流,重新梳理了中國企業信息化所走過的脈絡。
企業信息化
步入整合階段
許傳朝:結合現階段的中國企業信息化來看,IT整合管理服務概念聽起來有些前瞻,但是比較適合未來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IBM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機推出這樣的理念?
鞠立: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IT整合管理服務這個概念現在看來有些超前,但是,中國企業很快就會面臨這樣的壓力,這是因為企業信息化正在步入整合管理階段,我們推出這樣的理念也是源于IBM對中國市場的理解。
事實上,中國企業信息化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經歷了系統構建和系統擴充兩個階段。隨著新業務的擴張,很多企業開始建立豎井式的IT模塊,而越來越多的豎井建立起來后,企業勢必要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即整合管理階段。
其實,整合管理服務在IBM全球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很多成熟國家和地區已經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選擇在這個時候高調推出,就是看到了中國企業信息化正在向著整合管理階段邁進。
許傳朝:中國企業信息化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這也是全球其他國家所沒有經歷過的。在您看來,中國企業有著怎樣的發展特點,而這些特點是不是也適用于IBM所提出的整合管理服務?
鞠立:確實是這樣。中國企業信息化與成熟市場相比有兩個獨特性。一是跳躍式發展,中國企業信息化不像成熟市場那樣呈現漸進式發展,而是用30年時間走過西方國家100年的歷程。跳躍式發展帶來了很多機會,也對信息化部門支持業務快速發展提出了挑戰;二是動態性,也可以理解為不確定性。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機會層出不窮,企業要想抓住機會,就需要采取非常規和相對激進的手段。當然,這樣做必然伴隨著很多風險,如何管理成長帶來的風險也是企業和信息化部門需要面對的課題。
針對中國企業的獨特發展路徑,我們認為,中國企業需要一個新視角來審視信息化,即如何在靈活、快速支持業務增長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大量投資及人力成本增長所帶來的巨大風險。這也對IT服務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能建設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整合架構、如何提供最佳實踐的管理服務,以及采取何種靈活的服務方式。可以看到,目前的IT服務模式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因此我們創新了現有的服務模式,推出了整合管理服務。
從合約到合作
許傳朝:中國企業信息化除了您剛才講到的兩個特性,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如金融行業已經進入到與成熟市場同等的發展水平,而有些制造業企業可能還停留在系統擴充階段。面對這樣的差異化,整合管理服務能為中國企業帶來什么?
鞠立:您的觀察非常敏銳。事實上,這也是我想與您交流的,IT整合管理服務除了具有前瞻性的整合架構、全球最佳實踐的管理服務等特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靈活的交付模式,這種能力能夠應對您所提到的差異化挑戰。
正如您所說,中國企業信息化有非常領先的,也有相對落后的,甚至在同一個企業里,不同的業務需要的最佳的、成本效益最好的交付方式也不一樣。比如某家銀行有自營自建的核心系統,這些系統可能5#12316;10年都不會變;而有一些模塊化的功能,則需要尋找合作伙伴托管出去;甚至還有一些非季節性或者一次性的動態需求,適合采用云的交付方式按需付費。
有了這些靈活的交付方式,IT服務商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來做搭配,滿足企業差異化發展,而IBM就具備了這樣的靈活交付能力。
許傳朝:您所談到的這些交付方式,在IT外包服務中也有涉及。在您看來,整合管理服務和IT外包的本質區別在哪里?
鞠立:外包服務是整合管理服務的交付方式之一。在IBM看來,IT外包服務有兩大類,一是戰略外包,將企業所有的IT資產和人員轉移到第三方;另一種是系統外包,是將IT系統的某個部分進行外包。這兩種方式其實都不涉及IT戰略,也不會觸及到企業的IT架構和流程梳理。
相對于戰略外包而言,整合管理的服務模式不涉及到人員和固定資產,不會對企業IT帶來傷筋動骨的變化;而在系統外包中,外包服務商只負責外包部分業務的可靠運營,并不對客戶的IT整體運營效果負責,更不會幫助企業梳理整體IT架構和戰略。
綜上所述,整合管理服務與企業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而外包服務則是基于服務協議的合約關系。從合約到合作,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跨越,這意味著企業與服務商的關系將越來越緊密。
許傳朝:從您的角度判斷,您認為哪種類型的企業或者行業有可能率先采用整合管理服務?
鞠立:一種是處于高速增長的企業,對于這類企業的CIO來說,最大的挑戰在于業務增長太快,信息系統變成支持的力量而不是瓶頸,他們迫切地需要改變IT架構,提升IT能力;另一種是動態型的企業,需要采用更為靈活、快速的方式來改變信息系統,以管理企業成長中遇到的風險。這兩類企業都具有很強的革新意識和需求,他們可能會比較快地接受整合管理服務理念。
中國式落地
許傳朝:您剛才詳細介紹了整合管理服務的背景和內涵,就我個人理解,整合管理服務涉及的不僅僅是企業信息化,面向的用戶群也不僅僅是企業CIO,還有CEO,隨著未來企業決策人的變化,IBM又將有哪些戰略變化?
鞠立:確實是這樣,現在很多企業信息化的決策已經超越了信息化本身,成為企業長期的發展策略。因此,在整合管理服務的切入點上,除了傳統的CIO,還要和企業其他主要決策人有詳細的溝通,特別是這個領域有些超前,就更需要讓客戶深入理解,引導客戶重新思考企業信息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愿意做這樣的工作。
許傳朝:現在整合管理服務在中國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鞠立:已經有不少,比較典型的是與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合作。光大銀行選擇了與IBM合作“IT管理服務”,或者說是一種IT共管的模式。從2010年開始,IBM幫助光大銀行提供了數據中心托管與監控、存儲監控、網絡監控、備份、恢復管理和生產控制及軟硬件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保持了現有組織結構的穩定,保持了IT部門對IT的掌控權,引入外腦和能力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整合管理服務,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實現了系統響應速度大幅提升、完備的災備系統、完善的安全管理規范等成果。同時,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還通過使用專業的數據中心機房、大量使用本地化資源,以及遠程災備支持模式等,大幅降低了IT運營成本。
許傳朝:在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面希望尋求合作伙伴的支持,實現信息化體系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自己對IT的掌控權。在這樣的中國式特色下,IBM又將如何權衡?
鞠立:這確實是中國企業的特點,既想快速獲得IT能力,又不想放棄對核心IT的掌控,因此,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快速靈活的IT交付方式可能是目前中國企業最能接受的方式。
IBM在整合管理服務的實施上也采取了與全球不同的做法,我們在中國的很多項目往往是先從咨詢開始,告訴客戶怎么搭建IT架構、改變管理流程,在雙方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再開始一步一步實施,在國外則很少做咨詢。中國企業很重視自己對核心能力的掌控,我們也需要采取中國方式來落地整合管理服務。
總編觀察
轉型迫在眉睫
去年年底,我有機會到太原重工參觀,作為太原制造業企業的龍頭,太原重工走了一條非常傳統的信息化路徑。隨著業務的增長,信息系統模塊越來越多,視頻監控、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管理#8943;#8943;幾乎不同的系統就有不同的服務器和不同的軟件。現在,太原重工正面臨著整合的挑戰,龐大的信息系統給信息化管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其實,正如采訪中與鞠立交流的那樣,中國企業信息化正在面臨信息化整合的關口,而這種整合已經遠遠超過了幾年前“資源整合”的意義,這種整合并不是在信息系統間打通接口這么簡單,而是基于企業業務長遠發展戰略而重新制定IT架構、重新梳理IT流程。這也給企業提出了挑戰——如何在避免企業信息系統傷筋動骨、推倒重來的情況下,實現對企業IT架構的重新梳理,畢竟,信息化并不是一次次地推倒重建,企業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2012年將是“十二五”規劃落地的關鍵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將進入深化期,工業化和信息化進一步深度融合。因此,無論是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還是基于企業高速增長的業務要求,企業信息化的轉型都迫在眉睫,也將不斷考驗企業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