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星期天,世界標準日。雖然沒有人會舉辦一個周末派對來慶祝這個“節日”,但這仍然是值得關注的——“正是由于缺乏標準,整整一座城市,大半被夷為平地。”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NIST)標準協會辦公室主任Mary Saunders所說的,是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一場災難。
1904年,一場大火席卷了巴爾的摩市,吞噬了140英畝土地上的建筑物,造成了逾1億美元的損失,就差那么一點點,這座城市就被這場大火徹底抹滅。當時,紐約、費城、華盛頓等其他城市的消防員從四處趕來,幫助滅火。可是他們的設備卻派不上多大用場,因為消防栓閥門的大小沒有標準,許多軟管都無法配套使用。
這足以說明標準的重要性,所以在世界標準日這一天,很值得我們思考一下標準對于世界和IT行業起到的重要性。
標準也要“國際范”
據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oe Bhatia透露,每年有13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與標準有關,約占全球貿易的80%。
“標準有助于建立并非一家公司獨大的市場。”Saunders說,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每家公司可能獲得更多的收入,哪怕每家公司在整個市場中只占較少的份額,但標準提供了一個平臺,大家可以通過平臺來開發垂直應用。
但IT公司在制造新產品時,卻歷來不太愿意接受標準。他們總是希望以只有自己才能提供的專有技術霸占整個市場。標準倡導者們認為,這樣的做法無異于鼠目寸光。
以萬維網來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計算機網絡作為一項面向消費者的商業服務開始流行起來,由Prodigy、CompuServe和Delphi等公司提供。鼎盛時期,這些服務商當中最大的美國在線(AOL)擁有多達3000萬的用戶群。
然而,AOL采取了“用圍墻將花園圍起來”的做法,跟不上萬維網方面的創新,以及誰都可以用來發布或瀏覽網頁的開放標準。今天,萬維網包含至少84億個網頁,擁有約34億用戶,可是AOL卻每況愈下。
對此,萬維網聯盟(W3C)首席執行官Jeff Jaffe說:“商務、娛樂和教育都出現在了萬維網上,就是因為我們保持了萬維網的開放性。互聯網已給人類和商業帶來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因標準而不斷發展和改進。”
如今技術以越來越快的步伐發展,同時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導致標準制定機構面臨著極為艱巨的挑戰。
“在10年前,標準化方面主要涉及產品如何符合性能要求或服務,而如今互操作性是個強大的推動因素。這是一個比較新的特點。”Saunders表示。目前,為了建立“系統中的系統”,越來越多的標準被制定出來,比如云計算,就是建立在多層標準上的典型例子,還有醫療IT、智能電網和納米技術的一些領域也是如此。
此外,推動標準制定機構的另一個新因素是全球化。
現在,許多公司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銷往世界各地,于是它們需要國際化標準。一個明顯的例子可能是Unicode字符集如何慢慢取代較小的、以英文為中心的ANSI集。Bhatia說:“大多數行業的公司期望構建一套面向多個市場的解決方案。”
Jaffe也表示:“公司在覺得能給自己帶來差異價值的領域展開競爭,在覺得大家都得益于合作的領域進行合作,這是天性。就萬維網平臺而言,一個很顯然的結論是,合作能大獲成功。”目前,W3C正在豐富和完善網頁渲染標準,如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那樣萬維網可以承載全部的萬維網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以跨多個計算平臺來運行。
開放才能贏
關于標準有一則老笑話是,標準肯定很好,因為現在有太多標準。但要說過去和現在有什么區別的話,就是許多技術更多地運用標準。Bhatia特別指出,比如說,要是汽車充電設備有一套標準,新興的電動汽車行業將受益匪淺,那樣充電設備就能像現在所有使用燃油的汽車所用的氣泵那樣實現標準化。
回到IT領域,Facebook也在領導一個名為“開放計算項目”(Open Compute Project)的計劃,旨在讓數據中心硬件(如主板和服務器機架)實現標準化,那樣它們就可以互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Facebook硬件設計副總裁兼開放計算項目創始董事會成員Frank Frankovsky說:“如果在一些基本構建模塊方面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供應商就可以將時間用在設計更創新的產品上。”
在今年夏天于波特蘭召開的O'Reilly開源大會上,Frankosvky表示,數據中心的現狀就好比19世紀的鐵路系統。
19世紀中葉,美國發展迅猛的鐵路系統沒有就鐵軌應做多寬而達成共識,結果,美國當時出現了七種不同軌距的軌道。由于沒有標準軌距,鐵路車輛無法行駛在不同的鐵路線上。因此,每天為了在不同鐵路公司的鐵軌之間切換,大量精力被白白耗費在將乘客和貨物從一輛列車轉運到另一輛列車上。
這種絲毫無法增添價值的做法很可笑,也毫無道理。消費者開始為這種不必要的差異化而感到反感,當時工程師們曾花了很多的間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當所有鐵路都確定使用某一個軌道寬度,它們才得以加快運輸、削減成本。
“正是由于采用了單一標準的軌道,創新步伐才得以急劇加快。” Frankosvky說,美國大陸的軌道數量在大多數鐵路選定標準軌距后的幾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運送材料的成本從每英里每噸70美分驟降至每英里每噸2美分。
“開放總是最后的贏家。”Frankovsk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