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12年是中國云計算元年,這說明之前以云計算為核心的鼓噪、議論、喧囂正漸行漸遠,云計算已經到了踏踏實實落地的時候了。從趨勢上看,信息科技發展最迅速的美國正在對云計算做精細化探索與垂直化挖掘。從最早提供簡單存儲服務(Simple Storage Service,S3)和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的亞馬遜,到因應社交網絡資源存儲和分享需求而走向興盛的Dropbox;從谷歌的“云計算學術合作計劃”到Evernote的跨平臺云筆記服務;從企業資源租用到個人數據存儲,云計算的作用領域和價值在持續擴展中。而在中國,金山、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提供商也在致力于釋放云計算的潛力,只是各自的路徑有所不同。
盡管在互聯網行業,“快魚吃慢魚”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國內企業還是應該更謹慎、更穩健地研判和投入到云計算大業中。
以亞馬遜為例,這個原本以B2C電商為核心業務的企業之所以能將云計算從一種設想變成一門生意,主要得益于其多年電商運營所構建的規模巨大而又穩定完備的IT基礎架構和平臺。該平臺顯然是為暑促、圣誕假期等交易峰值而設計的,平時會有許多計算資源被閑置,而將之租賃給其他中小企業使用,在某種程度上讓這家開創云計算潮流的電商避免面對業務成本飆升的尷尬局面,也因此,分析師們認為,亞馬遜網絡服務(AWS)的毛利率未來將比亞馬遜整個公司的毛利率高出4倍。
再看蘋果公司的iCloud,其目標是將所有的蘋果終端連在一起、共享數據。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高科技公司,蘋果有足夠的經驗、資金和一流的技術團隊自己搭建云服務平臺,但事實上蘋果并沒有這樣做——iCloud后臺的服務提供商是微軟和亞馬遜,這表明蘋果更愿意專心投入本業,而將用戶數據存儲服務外包給更專業的服務商。
亞馬遜和蘋果的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投身云計算大潮之前,企業管理者首先應保證這種新嘗試不會給公司先前的業務和營收造成太大的負擔,其次要考慮在戰略方面的必要性。
此外,我認為企業要進入云中,“找對切入點”最重要,而通過技術創新的有效途徑解決所謂“商業模式”所帶來的桎梏,尤為意義重大。今年年初,我們成立了金山云子公司,但其實早在2007年,金山就啟動了云存儲實驗室的準備工作,在安全存儲、算法等方面開始了探索,并以快盤為切入點搭建金山的云平臺。今天,金山快盤已擁有超過1600萬注冊用戶,同時,我們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推動云平臺的發展,希望未來在托管方面提供更好的云計算服務。
我認為,對像金山這樣由PC軟件行業向互聯網應用與服務轉型的中國企業而言,要想取得成功,至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聚焦,放棄過于寬廣和利潤薄弱的業務線,在重點產品和方向上真正做到聚精會神;二是極致,優秀的用戶體驗是品牌和產品得用戶心的關鍵,在產品體驗上追求完美,才能期望獲得回報;三是再創業的心態,往昔的輝煌不值得一再回顧,沒有創業者氣質的企業很難在競爭激烈的云計算戰場上生存。
(張宏江 2011年10月加盟金山,之前在微軟工作12年,曾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CTO,是10位“微軟杰出科學家”之一 ,并創立了微軟亞洲工程院并任院長。
張宏江博士是IEEE及ACM(國際計算機協會)院士,曾獲2010年IEEE技術成就獎和2008年度美國杰出亞裔工程師獎,近日被ACM授予2012年度通信和應用行業多媒體計算領域杰出技術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