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打了乙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到底是為什么?是不是醫院用的疫苗是假的?”家住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的陳暉先生,按規定注射了3次乙肝疫苗兩個月后,去醫院復查時,卻被
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乙肝疫苗,顧名思義,是指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作為預防乙肝的特殊藥物,疫苗接種后,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這種抗體存在于人的體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現,早已存在于體內的“特異性武器”——抗體會立即“開火”,將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會傷害肝臟。
目前,乙肝無法完全治愈,人們迫切需要這種預防乙肝的免疫力。尤其是乙肝易感人群,包括新生兒、血透病人、乙肝患者的家屬、醫護人員等。患乙肝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時注射乙肝疫苗,這樣可以阻斷多數乙肝患者的垂直傳播。
對于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或經常和乙肝患者接觸的人,應特別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種效果。約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個月后出現抗體,完成全程注射1個月后抗體達到最高水平,90%以上的人都可測到表面抗體。
現在乙肝疫苗都是基因工程疫苗,不會污染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正規接種不會引起其他肝炎發生,也不會被傳染上其他疾病。接種疫苗后一般反應輕微,少部分人可能出現低熱、惡心、接種部位紅腫、壓痛等癥狀,一般均在1~2天內不治自愈。
保護率并不是100%
注射疫苗后能否預防乙肝,取決于疫苗能否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以及抗體產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認為,血清抗體滴度大于10國際單位/毫升時才能預防乙肝。反之,說明機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作用減弱,或無免疫作用。
乙肝疫苗的保護率并不是100%。有少數人即使全程注射了乙肝疫苗也沒有產生抗體,這與年齡、疫苗的劑量不夠、接種針次、潛在感染者、個體免疫功能低下及缺陷等因素有關。此外,感染乙肝病毒的母親,其新生兒血液中已含乙肝病毒顆粒,注射疫苗無保護效果。
對于抗體產生較晚,低應答或無應答人群,可加注1~2針、更換疫苗種類,或者增大劑量,重新接種疫苗。過去接種10ug乙肝疫苗,現在可改用20ug乙肝疫苗,仍然按照注射第一針疫苗后的1個月、6個月注射第2針、第3針疫苗重新接種。
當然也有少數人反復接種仍未能產生抗體,這類人不必再接種乙肝疫苗,也不要亂用藥,定期復查,注意肝功動態,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幾率很小。
注射疫苗不是“一勞永逸”
成功接種疫苗后,也不是一勞永逸。其產生的抗體多數可維持3-8年,許多人的有效時間可達12年以上。乙肝疫苗接種后產生的抗體水平隨時間逐漸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主要是要在測定乙肝表面抗體的滴度后,決定何時再打乙肝疫苗。
【鏈接】
乙肝疫苗接種的“八禁忌”
1、有皮炎、化膿性皮膚病者。
2、發燒感冒者,暫時不可接種。
3、剛出生的新生兒患有先天性疾病,正在治療期間者。如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
4、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
5、不可與其它類疫苗同時注射如:流腦疫苗、脊髓灰質疫苗、乙腦疫苗、麻疹疫苗等。
6、不可空腹接種乙肝疫苗。
7、過敏性體質和孕婦。
8、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