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中部分
The maritime element of security has always been a long-running theme at the Dialogue that has seen vital initiatives taken in this domain.
中譯英部分
經過多年艱苦的努力,我們建成了深具古樸詩韻的廣文中學。
上述兩部分分開評獎,參賽者可任選其一進行翻譯。譯文請在2012年3月10日前在網上提交,網址:http://www.dogwood.com.cn/dy.asp;或者用稿紙謄寫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東三街2號歐美匯大廈19層《新東方英語》編輯部“翻譯擂臺”收,郵編:100080,截止日期為3月10日(以郵戳為準)。我們將隔期刊登有關譯文的詳細評點,并評出若干名最佳譯手(獎品:《我的感性名言書》)和潛力譯手(獎品:《美國名校畢業演說集萃》)。快來一試身手吧!"
曾幾何時,語法一度是國內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的確有利于后續的學習,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但是到了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語法的作用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在此階段,學習者通常會認為語法規則學完之后,只要多記表達法,無論是理解英語還是用英語表達思想,都不會有問題了。但事實上,語法知識對高級英語學習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法基礎弱的學習者,在分析英語原句或是組織英語句子時,往往比較吃力,會犯一些本來很容易避免的錯誤,語法基礎好的學習者在這方面的問題則會少得多。在本期的參賽稿中,有些參賽者就因語法意識不強或語法基礎薄弱,在理解英譯中的英語原句或在組織中譯英的英語譯文時,犯了一些錯誤。
2012年1月號翻譯擂臺英譯中評點
英譯中題目
The muffins seem well on their way to joining the $500 sweaters as symbols of wasteful spending.
翻譯要點
在本次英譯中參賽稿中,語法錯誤主要體現在參賽者對原句中冠詞和名詞單復數的忽視。除了這一點,譯文中還存在其他問題,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問題一 參賽者沒有注意到原文中“muffins”前有定冠詞“the”(表示特指),譯文沒有作相應的處理,而是譯成了統稱。還有的參賽者沒有注意到在原文中“sweater”一詞用了復數,在譯文中將其表述成了單數。
例1:小松餅似乎正在加入500美元毛衣的行列,并成為開支浪費的標志。
評析:譯文忽略了原文中“muffins”前面的定冠詞“the”,將原文的“the muffins”譯成了統稱。如果我們將譯文中的“小松餅”回譯成英文,對應的英文前應該沒有定冠詞,這顯然與原文不符。名詞復數前用定冠詞的情況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別是要與可數名詞單數前用定冠詞的情況區分開來。前者通常表示特指,指“某一些物品”;后者在英語中往往表示類屬,是一種統稱,其作用和該名詞的復數形式基本一致,很多情況下也可以換為該名詞的單數前加不定冠詞。比如,“The dragon is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o be an evil animal”和“Dragons are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o be evil animals”意思基本一致,都表示“傳統上認為龍是一種兇惡的動物”,這一意思也可以表示為“A dragon is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o be an evil animal”。
例2:看來,那些小蛋糕也會跟花了500美元買的毛衣一樣,成為胡亂花錢的標志了。
評析:譯文中“500美元買的毛衣”意思比較含混,似乎毛衣只買了一件。其實原句中“sweater”用了復數,意思是有多件。“sweater”前的“$500”是定語,表示價錢,即這種毛衣“500美元一件”。
問題二 參賽者對單詞“well”“joining”和詞組“on their way to”的理解不當,造成誤譯。
例1:這些松餅和五百美元的毛衣一起作為無意義的花銷的象征,這樣似乎很合適。
例2:松餅們似乎正樂顛顛地加入價值500美元的毛衣,一起成為浪費性消費的標志。
評析:原句中“well”作為副詞,意思是“非常”,用來表示強調;“joining”的意思是“加入”;“on their way to”的原意是“接近,來到”。這三個表達法在句中的意思是松餅很快要和毛衣一樣了。第一種譯文中的“很合適”只是部分譯出了“well”的含義,但“joining”和“on their way to”的意思都沒有體現出來。第二種譯文中,“加入”譯出了“joining”的含義,但過于機械;把“well”譯成“樂顛顛地”不符合原文意思;“on their way to”的意思也沒有體現出來。
問題三 參賽者誤譯了表達法“wasteful spending”。
“wasteful spending”這個表達法原本并不是固定詞組。但近年來,隨著許多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地將這兩個單詞連用,用來討論政府預算或開支方面的話題,這兩個單詞已經出現了成為詞組的傾向,一些網上詞典,比如“urbandictionary”(www.urbandictionary.com)已將其收錄為詞組。國內媒體對其的譯法也比較固定,大多譯為“浪費性開支”,雖然直白了一點,但意思很貼切。即便不是固定詞組,這兩個單詞在句中也不難理解。有些參賽譯者把這兩個簡單的詞理解得過于復雜,反而把意思弄錯了。
例1:小松餅似乎已經同售價500美元的毛衣一道踏上奢侈品的行列了。
評析:譯文中的“奢侈品”意思和原文似乎比較接近。“浪費性開支”所購買的東西有可能包括奢侈品,但并非只有購買奢侈品才叫浪費性開支,一切不必要的、鋪張的開支都可以視作浪費性開支,所購買的商品也可以不是奢侈品。實際上,在美國的新聞報道中,“wasteful spending”所購買的很少是奢侈品,本句中的松餅也很難叫做奢侈品。
例2:如同500美元一件的毛衣一樣,馬芬蛋糕正逐漸成為浪費性消費的象征。
評析:譯文中把“spending”譯作“消費”不準確。“spending”(開支)談論的大多是預算問題,或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消費”則是指購買商品或服務等行為,二者有明顯的差別。有些“開支”未必都用于“消費”,即便是在國內,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另外,“馬芬蛋糕”的說法雖然還不太普遍,但確實在一部分年輕人中間流行,國內一些面包店也在使用這個名稱。
問題四 參賽者沒有看清句子結構,分辨不出原句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張冠李戴或胡亂猜測,導致意思偏離原文。
例:似乎松餅也快要成為這些毛衣的圖案之一,這些500英鎊一件的毛衣已經成為奢侈消費的標志了。
評析:原文的結構并不復雜。“the muffins”是主語,“seem”是謂語,“well”后面的成分是表語,句尾的“as symbols …”是補語,修飾“the muffins”。也就是說,“muffins”和“sweaters”都是“symbols”,即“標志”。譯文錯誤地理解了“muffin”“sweater”和“symbol”之間的關系,歪曲了原文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賽譯文中,像這樣偏離原文意思的譯文不在少數。可見,部分參賽譯者的句子分析能力還亟待加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參賽者語法功底較為薄弱。
問題五 參賽者犯了無故增減的毛病,在譯文中添加意思,或是省略原文的部分意思。
例1:像五百美元一件的運動衫一樣,購買英國松餅似乎也逐漸成為浪費支出的象征。
例2:這些松餅和價值五百美元的毛衫似乎都可看做是亂花錢的標志。
評析:第一種譯文中的“英國”一詞明顯是多余的。“muffin”這種甜點雖然可能源自英國,但其譯名中卻不必加入“英國”一詞,以免讓人以為這種甜點產自英國。其實,這里原句說的是美國的事情,句中所說的“muffins”產自美國,譯作“英國松餅”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第二種譯文省略了原句中的“well on their way to”,屬于漏譯。
獲獎譯文:看來,那些小蛋糕也會跟花了500美元買的毛衣一樣,成為胡亂花錢的標志了。(李永學)
評析:獲獎譯文基本避免了上面提到的問題。譯文用了“那些小蛋糕”,說明譯者注意到了定冠詞的作用。“500美元買的毛衣”意思基本正確,但沒有把原文“500美元一件”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胡亂花錢”是一種靈活的譯法,意思沒有錯,不過考慮到漢語媒體對“wasteful spending”已有了比較普遍性的譯法,采用“浪費性開支”的譯法會好一些。譯文還有一點不足,即漏譯了“well on their way to”。
參考譯文:這些小松餅似乎很快也會和500美元一件的毛衣一樣,成為浪費性開支的標志了。(韓子滿)
2012年1月號翻譯擂臺中譯英評點
中譯英題目
如果不是因為今年頭三個月人手不夠,我們的銷售額或許會再增長10%~20%。
翻譯要點
因參賽者所掌握的語法知識不足而造成的翻譯問題在中譯英參賽稿中表現得較為明顯,其中最突出的是對虛擬語氣的使用。中文原文表示的是對過去事實的一種假設,實際上并沒有發生,譯成英語時一定要用虛擬語氣來表達。除了虛擬語氣的問題,譯文中還存在其他問題,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問題一 參賽者沒有意識到翻譯本次中譯英題目時要用虛擬語氣。
例1:If it is not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manpower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perhaps our sales volume will increase by 10%~20%.
例2:If it weren’t for the shorthanded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our sales may increase by another 10%~20%.
評析:第一種譯文的從句中用了現在時,主句中用了一般將來時,沒有用虛擬語氣。整個句子的時態是錯的,成了對當前事實的陳述。第二種譯文從句中的“if it weren’t for”結構是一種常見的虛擬語氣結構,但也可能表示的是對過去事實的一種陳述(表示的就不再是假設),主句的情態動詞用的是“may”,沒有用虛擬語氣。在虛擬條件句中,主句的情態動詞通常用“would/could/might/should”。因此,第二種譯文也是錯的。另外,第一種譯文中的“increase by 10%~20%”也不對。原文說的是“再增長”,而不僅僅是增長。
問題二 參賽者在翻譯時用了虛擬語氣,但用法不對。
例:If we hadn’t been short of hands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our sales might be up by another 10%~20%.
評析:英語中有關過去事實的虛擬,從句中的謂語動詞應該用過去完成時,主句則用“情態動詞(would/could/might/should) +謂語動詞現在完成時”。譯文從句中的用法是對的,主句卻只用了“情態動詞+動詞原形”的形式,是不對的,這是對現在或將來進行的虛擬。這種主句和從句中虛擬形式不一致的用法叫做混合虛擬形式,并不是不可以用。如果主句和從句虛擬的事實發生在不同的時段,是可以用的。比如虛擬的條件是過去的,但假設的結果是現在的,就可以用譯文中目前這種形式。
問題三 參賽者對英語名詞的單復數掌握得不好,導致譯文出錯。
例1:But for lack of manpowers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this year, our sales volume would have added to 10% to 20%.
例2:If it had not been for the sake of the shortage of staffs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maybe, our sale would have increased another 10%~20%.
評析:“manpower”作“人力”解時,通常是不可數名詞。第一種譯文用這個詞來譯“人手”,意思是對的,但在其后加上“s”,用作復數,則屬于錯誤用法。第二種譯文用“staff”來譯“人手”,意思上說得過去。但“staff”作“工作人員”解時,是一個集合名詞,指的是“某一地方或部門所有的工作人員”,如果用作復數,意思就是好幾個不同部門的所有工作人員了。中文原文顯然指的是同一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所以“staff”用復數是錯的。
問題四 參賽者語法知識薄弱,導致譯文句子結構混亂,意思含混不清。
例1:Given sufficient manpower for the fir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the sale volume what we can gain might have further increased by 10%~20%.
例2:If not for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was short, our sales may be to increase again 10%~20%.
評析:第一種譯文中,從句“what we can gain”是錯誤的。這個從句在譯文中修飾前面的“sale volume”,顯然是一個定語從句,但“what”不能用來引導定語從句。第二種譯文中,從句的結構比較混亂,其中還漏譯了“人手”一詞,主句中“may be to increase”實際上表示的是未來的動作,與原文意思不符。
問題五 參賽者在翻譯個別詞時出現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對“銷售額”的誤譯。
例:If it were not for the lack of manpower the fir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our sale’s volume would have been increased by 10% or 20% once again.
評析:譯文把“銷售額”譯成了“sale’s volume”,看似字字對應,實際卻是錯誤的。在英語中,“sales”一個詞就足以表達中文里“銷售”“銷售額”“銷售情況”等多個意思。還有參賽者將其譯作“sales amount”或“sales figure”,這兩種表達法也不對。英語與漢語的一個主要區別就是英語表達傾向于抽象,漢語卻傾向于具體。一些在漢語中以“額”“性”“化”等結尾的詞,譯成英語時,“額”“性”“化”等都無需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翻譯這樣的詞往往需要減譯。
獲獎譯文:Had it not been for the shortage of hands in the first 3 months of this year, our sales might have increased by another 10% to 20%. (湯磊)
評析:譯文中雖然沒有表示條件的連詞if,但事實上也是一個由if引導的條件句,只不過是從句中省略了if,采用了倒裝語序的形式。從句中用的是過去完成時,符合虛擬語氣的要求,主句用“might +謂語動詞現在完成時”,也符合要求。“another”一詞用得非常好,表達出了“再增長”的意思。
參考譯文:If we had not been shorthanded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this year, our sales might have increased 10% to 20% more. (韓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