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生意氣的學者型官員郭樹清,在2012年10月29日,上交自己主政證監會一周年的答卷。
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后,一年期間新政頻出。證監會推出諸如強制分紅、內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創業板退市制度等各項政策,“上任不滿一年,各項政策、辦法達到70多條,在保障股民權益、嚴打違規行為、釋放證券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方面,罕見地進行了全方位大刀闊斧的改革。
“股市政策效應正逐步顯現”—慣于“整體設計”的郭樹清,給予自己的周年執政總結依然清醒——他在2012年第10期的《行政管理改革》上撰文稱,中國的資本市場距離成熟市場還有相當差距,A股暴漲暴跌影響市場信心。
“郭樹清正在努力扭轉資本市場長期以來,企業融資功能凌駕于大眾財富功能之上的格局。”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的評論一語中的。
公開透明、自信樂觀——成為郭樹清一年新政的關鍵詞。他在2012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理由不成為世界第一,但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實現這個目標。盡管股市一再下跌,但他“仍對市場充滿信心”。
然而,市場并未給予積極的回應。就在郭樹清履新前一天,上證綜指為2473點,到今年9月份一度擊穿2000點,目前仍在2100點附近掙扎。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證券制度改革不僅牽扯到證監會定位,更與市場背后各種利益集團的角力相關。
中國股市能否再出發,郭樹清已別無選擇。
創紀錄頻繁動手術
2011年11月10日,郭樹清履新后首次亮相國際金融論壇年會,去演講途中差點摔了一跤。
郭當時在演講開始時自嘲道:“剛才沒能掌握好平衡的自己,非常適合講再平衡的問題。”他并沒發表對證券市場改革與發展的觀點,而是談論宏觀問題——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事實上,郭所說的這些不平衡,在中國證券市場表現鮮明。如何加強證券市場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且以市場化手段而非大躍進式的行政干預,是擺在郭樹清這位新任證監會主席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年彈指一揮間,郭樹清一改學者型官員風格,連續對證券市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創紀錄地對資本市場大動手術。
上任伊始,郭樹清以“四天一新政”的頻率,“不到一年各項政策、辦法逾70條”,他連續指向中國證券市場的諸多弊端: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強制上市公司分紅、發展公司債、強力打擊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為市場引入資金活水,倡議“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入市”,規范借殼上市,提升IPO審核公開性。
2011年11月9日,郭樹清點燃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表示將出臺政策,要求擬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明確紅利回報規劃,相關文件發布后,上證指數分別微漲0.07%和下跌0.32%,但市場褒貶不一,業內人士稱修修補補根治難。郭隨后力推的新三板概念股表現活躍,但目前尚有問題無法預見。
嚴懲內幕交易是郭一大舉措。據不完全統計,郭樹清提出“內幕交易零容忍”的口號,上任一年以來查處內幕交易案件42起,案件數創歷年新高,嚴厲打擊和查處內幕交易案,一大批明星基金經理丑形現身。
至于郭樹清的三次降費,被業內評論稱不如降印花稅。“由于投資者交易成本中主要構成是傭金,三次降低交易費用對中小投資者來說能夠受益但十分有限。”而5月7~8日大張旗鼓的券商創新大會,被批名為創新實為松綁。
借殼上市一直是A股市場讓人詬病的話題之一,內幕交易和暗箱操作事件頻發。郭樹清上任之后,便提出了借殼上市審核標準與IPO趨同等一系列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屢遭詬病的借殼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郭樹清提出中國公司債券市場在制度設計和創新上尚有不少空間,借鑒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公司債。郭樹清上臺后的兩個月內就有17家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截至2012年前三個季度,公司債發行規模同比增幅高達25%。
“我還是非常肯定郭樹清的新政。”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郭的兩個突出貢獻一是制度建設,二是對證券市場的理念重新定位和再認識,對融資者和投資者這種關系的重新修正,對這種制度的重新梳理,郭樹清都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方向還是正確的。
政策效果尚需觀察
如此創紀錄的郭氏新政,市場效果如何,仍需等待觀察。
“郭氏新政是過去政策的延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稱,此前的宏觀層面改革側重制度的規范,現在的改革是在過去宏觀框架下進行的微觀改革。
郭樹清對此也表示理智和清醒,他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撰文表示:“中國資本市場距離成熟市場還有相當差距,不能說用20年就完全走完了成熟市場200年的路程。”
郭樹清也指出,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自身結構不平衡、波動和震蕩幅度較大、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相對較弱、為居民提供的投資理財產品相對匱乏、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較大等諸多問題。
“中國資本市場的自身結構不平衡首先表現在股票債券比例失調。”郭樹清表示,2011年底,公司類信用債的余額不到股票市值的1/4。債券市場仍以國債、金融債、政策性銀行發的債為主,公司類信用債券僅占全部債券市場的1/5左右。投資者結構也很不合理。境內專業投資者僅占16%,境外專業機構只有1%。更不合理的是,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占26%,但完成的交易額卻占到全市場的85%左右。
對比金融危機前后美股和恒生指數的漲跌幅,郭樹清強調,暴漲暴跌不利于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也使大量投資者遭受利益損失,影響市場信心。為此他公開建議說:“不贊成中國的窮人和老人投資股市。”
“中國股民經過20年的洗禮,應該明白自己永遠有不參與的權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表示,去賭場總會輸錢,因為莊家贏的概率更高一些。散戶要明白自己在股市,肯定玩不過大戶。”
改革正步入深水區
郭樹清鐵腕新政,令市場耳目一新。但是要革除多年積弊,顯然非一日之功。到了真正觸碰各方利益格局的中盤博弈時,是否會陷入舉步維艱的泥沼?
目前改革正步入深水區。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體系的變革是一個深具整體性和關聯性的“系統升級”,證券市場自身的改革,如果沒有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跟進,亦很難維持此前“單兵突進”的改革步伐。
備受重視郭樹清的養老金入市,亦步履維艱。2011年12月15日,郭樹清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養老金入市,“地方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全國大概有兩萬億元余額,組織起來,設立一個專門投資機構和委托一個機構來做,這個效果對市場大有好處。”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養老金入市首先要考慮市場風險,養老金短期內不會大量入市已成定局。
中國證券市場的弊端形成多年,證監新政無法一蹴而就,直面中國股市當前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郭樹清能否沖出這個重圍,市場對此仍半信半疑。如何徹底斬斷當下中國的IPO灰色產業鏈,這是擺在郭樹清面前的重大考驗。
正是這個利益鏈條和眾多的尋租機會,很容易讓擬上市公司、PE、投行、會計師及律師事務所、財經公關、保薦人、部分證監會和地方官員、部分財經媒體等各方變成一條繩上的螞蚱,誰也離不開誰。
2009年IPO重啟以來,在發審委力推下,新股發行呈現空前規模,然而,大量新股的發行也對市場資金形成“抽血”作用。對此,市場將其歸咎于IPO審核制度,并呼吁向注冊制過渡,使其徹底接受市場檢驗。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曾經給郭樹清寫了一封信,提出證監會應下決心來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放棄IPO審批這一巨大的權力,把上市選擇權交給投資者,從實質性審批轉向“程序性審核”。
為此,證監改革的重中之重,還是發行制度改革。2011年10月底,郭樹清上任后在一個內部場合,向發審委委員提出問題,“IPO不審行不行?”實際上,IPO制度將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和國際接軌的注冊制,但證監會擁有對申請上市企業的生殺予奪權力的局面至今還未見改變。
新近發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征求意見稿并未徹底解決行政審批問題。而如果現行審批制度不變,就不可能杜絕尋租現象。業內人士的擔憂不無道理,“在新一輪證監會內部大換崗之后,新上任的某些官員仍可能重蹈覆轍,享受審批權力帶來的快感。”
被譽為“孤獨”的改革者、“一個人在戰斗”的郭樹清,在給中國資本市場刮骨療傷的過程中,即便是查處較少爭議的違規違法行為,也很容易遭遇“地方保護主義”。更多的市場觀察人士擔心,在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的證券市場中,許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會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終流于形式。
在掌聲和質疑并行的前行道路上,郭樹清能否在任期內實現他所倡導的設想,取決于高層的改革決心和市場承受能力,還有更多的難關在等待著這位躊躇滿志的理想主義改革者。
(摘自《時代周報》總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