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體制下的電信運營商也有危機?這話在前幾年沒有人相信。但就今年的業績數據來看,運營商不僅存在危機,而且危機重重。
近日,國內三大運營商相繼發布了2012年上半年財報。從運營規模方面來看,中國移動仍占據龍頭地位,上半年營收2665億元,比其他兩家運營商收入的總和還要多。但就增速方面而言,中國移動則很有挫敗感,運營收入同比增長率僅為6.6%,利潤同比增長率僅為1.5%。
運營商低迷的數字背后,折射出市場環境的驟變。隨著越來越多新生原生態團隊、PC互聯網大鱷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智能手機成為諸多企業成長的舞臺,運營商卻面臨著“管道化”的危機。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和互聯網企業新勢力的興起,對運營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目前來看,國內三大運營商不僅面臨著同行的競爭,還要與新興互聯網企業以及提供服務的終端廠商展開博弈。能否順應潮流,加強技術創新,加快轉型,直接決定其在新市場格局中的成敗。此等背景下,運營商轉型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何做好數據流量經營,如何應對被互聯網業務替代的問題,如何提升通信行業的價值,成為運營商面臨的共同難題。
電信運營商首先要面對免費電話的沖擊。非話音收入已占電信運營收入的半壁江山,互聯網業務已主導了電信收入增長。
然而,數據流量的增長猶如一把雙刃劍,為其帶來營收增長的同時,也給網絡帶來了諸多壓力。而電信運營商的頻譜資源有限,對業務的控制能力薄弱,數據流量轉化為營收的能力弱。電信運營商也意識到了數據流量帶來的問題,并開始尋覓突圍之策。近年來,它們對各自的基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面對互聯網企業的瘋狂搶食,電信運營商也不甘落后,也在學著做互聯網產品。但在轉型的道路上,嚴重同質化成了運營商最大的絆腳石。稍加觀察便不難發現,三大運營商不外乎是圍繞著應用商城、閱讀、音樂、動漫、云計算、游戲等業務打轉,并沒有多少新穎、特色的產品。倘若獨立運作,拋開各自的運營商背景和用戶優勢,這些業務作為純粹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投入市場,恐怕要淪為“路人甲”。
早在幾年前,中國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就提出運營商面臨“管道化”的危機。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水要從你的管道里過,但收錢的卻是電力部門。
把互聯網業務適度發展,這是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使命,也是得天獨厚的資源。但筆者以為,經歷幾年的艱難探索,運營商應該要明白,它們最大的責任還是管道,應該把管道經營做好。管道梳理通暢了,用戶的黏性自然會上來,增值業務的價值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挖掘。而在缺乏與互聯網、市場化相匹配的機制的情況下,一味想著流量變現,疏忽了管道的建設,運營商的問題會更嚴重。
(摘自《IT時代周刊》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