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常規”的幸福調查爆紅網絡
“你幸福嗎?”
“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
“你幸福嗎?”
“我姓曾。”
從9月29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畢,《你幸福嗎》在央視新聞頻道連續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聞聯播》播出,貫穿整個“十一”長假。節目中,央視走基層的記者們分赴各地采訪了包括城市白領、鄉村農民、科研專家、企業工人在內的幾千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而采訪對象面對的都是同樣的問題:你幸福嗎?幸福是什么呢?
此節目一經播出,即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以“你幸福嗎”為關鍵詞在微博上搜索,有超過5600萬條微博與之相關。而最開始爆紅的,無疑是上述那位回答“我姓曾”的大爺。
被網友戲稱為“神一樣的回復”,還有許多。
在鄭州一火車票代售處,18歲大學生被問:“您最想要什么?”“女朋友。”“那么,您遇到的最壞的事呢?”“在跟你說話的時候,隊被人插了”。
還有一位撿瓶子老人因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對話:
“您收了多少瓶子了?“
“73歲了。”
“您收了多少瓶子了?”
“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塊一個月。”
“您覺得幸福嗎?”
“我耳朵不好。”
而在《你幸福嗎》告一段落之后,央視借著重陽節的時機又制作了《我的父親母親》,對全國各地的老人進行街采。
央視記者在北京采訪一位71歲的老人和他從天津來探望的80歲姐姐時,問現在最在乎什么?
這位老奶奶說現在的孩子不像從前的孩子,他們工作都太忙了,從他們身上感覺不到溫暖。老奶奶停頓了一會兒,對記者說,你們也是年輕人,所以希望你們多回家看看。
據老奶奶介紹,她有三個女兒都住在天津。當記者問希望女兒們為她做點什么,她回答:“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現在有話沒地兒說去!”
這段節目播出后,引發了無數網友的感慨:“央視播出的是大實話。”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被老人的回答所感動,“父母要的不多,就是時不時的問候和陪伴”。
《我的父親母親》也繼《你幸福嗎》之后,爆紅于網絡。
央視新聞將麥克風交給普通人
其實,央視近期的相關報道能引發熱議并不令人意外。與《新聞聯播》以往宏觀的報道方式相比,最近的報道能夠走進普通人之中,關懷具體的人和事,顯得尤為人性化。在報道中,連答非所問的“我姓曾”這類“神回復”都不再被剪輯掉。而這類鏡頭在以往《新聞聯播》中肯定不會出現。但正是這種看似離題的回答,反倒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也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在今年9月的廣告推介會上,央視就提出在2013年的新聞中“加大輿論監督報道和民生新聞的比重,加強時效性和貼近性,在節目形態和語態上也發生變化”。實際上,這類報道雖非通常所謂重要新聞,卻也決不是什么邊角料新聞。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百姓民生,百姓更關心的是日常生活。央視此舉,也可說是回歸新聞報道原則的一種嘗試。
節目顛覆了央視的傳統形象
《新聞聯播》每一次細小的改變都會引發輿論的關注,在幾天前,《新聞聯播》更是播報尋母啟事,費時3分43秒。《新聞聯播》正常僅半小時,播報內容要求嚴格,如今卻拿出這么多時間關注尋常百姓事,這就是切切實實的變化。
觀眾評價說:普通人在《新聞聯播》也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苦難。
央視的關注表明國家正愈發重視個體的感受
這一次央視一改宏大敘事的報道風格,把話筒遞到了不同的個體嘴邊,由他們對著鏡頭說是否幸福、是否還有遺憾。
觀眾“Bill小窩”說:“沒看出來嗎?央視正在不加裁剪地貼近和反映現實,不要諷刺,不要挖苦,不要抱怨。我的感覺是在直播平民百姓真實的聲音,雖然有些笑點,但卻是新聞反映民生的一個良好開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的。”
作為國家電視臺,央視把視角更多地投向普通人、投向個體,這也正是國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我們的國家,正走在更加重視個體命運,重視個體尊嚴,重視個體感受的道路上。
回顧歷史,自春秋至解放前,尊嚴一詞多與權力有關。但在現代,尊嚴一詞更多是與權利有關,簡言之,尊嚴就是獨立個體的權利被尊重。
在古代,等級秩序森嚴、個人本位缺失、權利意識匱乏、禮法與宗法約束、私有產權不受保護、公私領域沒有界分等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古代中國人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個體被尊重。
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占據舞臺的是英雄,是大人物。普通人通常連龍套都不是,往往只是宏觀描述下一組注解用的數據。
而如今,不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在由宏大敘事轉向對個體感受的關注。
個體權利得到尊重是社會文明的基礎
個人的權利是否能得到社會尊重,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這不僅牽涉個人權利的實現,實際上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而一個個人權利沒有保證的社會,整個社會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基礎,因而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這個社會是由“人”組成,個人雖然渺小,卻是形成文明的分力。在整體利益被逐漸淡化的年代,每個人都應當被重視,每個個體也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基石,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7·21”北京暴雨,央視主持人歐陽夏丹一襲白衣,在電視上一個一個念完死難者名單,這在央視是首次;而最近央視把鏡頭聚焦普通人,記錄下不同個體的“幸福”與“不幸”,甚至“神回復”都在《新聞聯播》中播出,這也是破天荒的。
由此,國家之幸不再是空洞的“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具體到每個人,你有你的幸福,他有他的不幸。珍重個體的“幸福”與“不幸”,珍重個體的尊嚴與權利,這是我們未來前行的方向。欣喜的是,我們正在路上。
關注民間疾苦,是媒體的職責所在。尊重個人權利,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
珍重個人的幸福與苦難,重述個體的權利與尊嚴,這是追問“你幸福嗎”的意義所在,更是國家方向的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