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之后,從上到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我們發展經濟,到底是為了什么?
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演說時就明確提出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幸福指數”。溫家寶總理近年來多次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2011年“兩會”召開前,在與網友交流時,總理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闡述什么是“幸福感”。總理說,幸福就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
告別GDP崇拜,締造幸福中國,已經到了付諸實踐的階段。
“十二五”的轉型就是向“幸福感”轉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委員,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因建議中國要盡快建立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而備受關注。他說,“十二五”經濟發展轉型改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民幸福指數。
“國富優先我們做大經濟總量,民富優先才能給老百姓幸福感提供最重要基礎,這體現在提高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表達利益訴求等多個方面。”他也希望,政府拿出更實實在在的行動, “從個稅改革、社會保障完善,包括心理幸福感,比如消除對物價上漲的預期,消除‘購房恐慌’等等各個方面,政府都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我說的“幸福中國”是“五有”中國
陳凌孚委員2011年向大會的提案題目,就叫《共享發展成果,建設“幸福社會”》。他總結的“幸福中國”是非常精煉的20個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2005年至今我國人均GDP翻了一番多,但大家的幸福感卻沒有翻番。住房、看病、教育、養老、就業、收入分配等問題依然是難點,2010年又增加了通脹預期問題,這說明GDP翻番的‘幸福效應’還不夠。”陳凌孚說,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熱情很高,但許多自以為是為百姓辦的事并非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事,因此百姓常常并不領情。如熱衷于建景觀大道,其實百姓更關心出行通暢;熱衷于建豪華樓堂館所,但百姓更關心的卻可能是多建養老院、多辦幼兒園等。
“我們需要的是讓全體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GDP。我們希望‘人均GDP10000美元’時代的‘幸福中國’是:人人都有適應自身發展的工作,家家收入都在增加,處處都有好環境,個個都有健康身體;老百姓不再為住房愁,不再為養老愁,不再為看不起病愁,也不再為孩子上好的中小學、幼兒園愁。”
陳凌孚說,民生改善應以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目標。
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在國民收入分配改革中特別要注意“提升底部,縮小差距”。
“社會分配應向占人口大多數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傾斜。居民收入增加重點應放在中低收入人群身上,使他們的收入增幅超過平均數;新增社會公共服務、新建社會公共設施應首先考慮滿足中低收入人群,有效縮小貧富人群在各方面的差距。”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說:“幸福觀,幸福指數?我是生在上世紀60年代,長在70年代,那時候什么都不知道,每天吃一塊牛奶糖都做美夢。”現在大家對生活狀態不滿意,只能證明現在發展快了,大家要求高了。
各地推出政績考核新政
為促進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的落實,2012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首次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如何落實?政績考核是個指揮棒。與以往不少地方存在的唯GDP傾向不同,而今,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已成為衡量政績的新參數。
“不能盲目無序開發,要有保有壓,因地制宜,分類考核,最大限度發揮各地優勢,走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之路。”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上任之初便提出打破唯GDP的發展觀,強調可持續協調發展。按照這一要求,安徽省根據各地發展的基礎、條件及資源稟賦差異,推出省轄市新考核體系。用分類考核代替單純的GDP考核,突出發展轉型和資源保護。
新考核體系將GDP增幅的權重大幅下調,由原來14%劇降到最低僅3%。首次將發展方式轉變、資源和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單列考核,其中發展方式轉變的權重在30%左右,資源和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兩項的權重則占了考核總權重的“半壁江山”。
安徽的考核新政并非孤例,山東省也出臺了類似的規定。南京市則于去年首次對下轄郊縣鎮街實行分類考核,鼓勵各縣和鎮街根據自身優勢,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把南京建成江蘇乃至全國特大型城市鎮村科學發展的標志區和示范區。
而越來越多的“幸福評比”也呼應了這種發展理念之變。“過去一味追求GDP,現在評比幸福感,這意味著提高民眾對發展的滿意度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胡守鈞說。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地區嘗試將百姓“幸福指數”納入官員政績考核。在
河南省平頂山市,百姓“幸福指數”成了決定官員能否提拔的“硬指標”。當地將這一指標納入干部政績考核,并委托統計局等部門設定各種指標和權重。
(據《半月談》2012年7月30日、《揚子晚報》2011年3月4日整理)
影響幸福感的 元素5
1.職業或工作:是否喜歡所做工作,所做工作能否發揮你的優勢,能否激發你的熱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
2.人際關系:身邊的人能夠鼓勵和幫助你進步和成長,能夠給與你認可和尊重,你就是幸福的。
3.經濟狀況:金錢買不來快樂,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必然不會幸福。經濟上有了安全感,生活上才有幸福感。
4.健康: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讓人吃得好,睡得好,才有精力做想做的事,才能擁有幸福感。
5.社會環境:生活的環境讓人有安全感,喝的水,呼吸的空氣讓人有安全感,才會有幸福感。
(摘自《你的幸福可以測量》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