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小王國不丹以兩件事著稱于世。一是很高的簽證費(這減少了游客的流入),二是重“國民幸福總值”、輕經濟增長的政策。這兩點是相互關聯的:游客增多或許能刺激經濟,但會破壞不丹的環境和文化,長遠來說有礙幸福。
我頭一次聽說不丹欲盡量增加民眾幸福時,納悶這是否能落入實處,抑或只是政治口號。上個月,我赴不丹首都廷布參加一場有關“經濟發展與幸福”的討論會(會議主持人之一是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萊),認識到那絕非一句空口號。
我從未參加過如此受到一國政府重視的會議。原以為廷萊無非就是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詞,完了就回到其辦公室。結果,他發表了一個演講,對有關該國推進國民幸福的國策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評估。在持續兩天半的會議期間,他自始至終參與,對我們的討論貢獻良多。
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幸福是好事。關鍵是如何定義和衡量幸福。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把幸福看作人生中所經歷的快樂減去痛苦后的剩余值,還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第一種方法試圖把某人所經歷的快樂相加,然后減去不快樂的時刻。結果若是正數,就可認為生活是幸福的,反之就屬不幸福的。
第二種方法提出的問題是:迄今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滿意?如果他們說滿意,或非常滿意,那么他們就是幸福的。但問題是,了解何為幸福往往涉及基本的價值觀問題。
使用第一種方法的民意調查發現,像尼日利亞、墨西哥、巴西和波多黎各等國表現不錯。這說明有關幸福的回答跟文化關系較大,與客觀的指標如健康、教育和生活標準關系反而不太相關。而使用第二種方法衡量時,排在前面的往往是較富裕的國家如丹麥和瑞士。由于受訪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回答含義是否相同也是一個問題。
大家可能都認為,我們的目標是推進幸福,而不是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但是,如果沒有客觀指標衡量幸福,這有意義嗎?
眼下,不丹研究中心(由不丹政府12年前成立)在整理對8000多名不丹人幸福調查的結果。調查涉及主觀的因素,如對生活滿意度如何,也有客觀的因素,如生活水平、健康和教育,以及文化參與、社區活力、生態健康和工作與其他活動的平衡等。不過,這些不同因素如何互相關聯尚不得而知。但試圖將他們簡化成一個數字,仍然需要某些艱難的價值判斷。
不丹設立了一個國民幸福總值委員會,由首相本人擔任主席。該委員會審查所有政府各部門提交的新政策。如果某項政策被認為與推進國民幸福總值的目標相悖,那么就會被發回有關部門重新考慮。若無該委員會的批準,任何政策都不能實施。
最近,不丹通過了一項有爭議的法律,禁止不丹國內銷售香煙。不丹人可以從印度帶回少量香煙用于自己消費,但他們在公共場合吸煙時必須隨身攜帶進口稅憑證。從這件事可看出,若不丹政府認為此舉可擴大國民幸福,他們不惜采取嚴厲措施。
今年7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一項由不丹發起的決議。該決議承認將追求幸福作為基本的人類目標,并指出GDP不反映這個目標。決議還鼓勵成員國提出其他手段更好地實現幸福目標。這些討論是國際上對幸福關注的大趨勢的一部分。但愿,幸福的目標最終成為全球共識,而不是僅僅停留于國家的層面。
(摘自《青年參考》2012年8月22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國內著名高校、國家權威統計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于2011年5月6日、9日分別在北京和香港發布。這一報告完善了城市競爭力指數的指標體系,首次將幸福感競爭力指數引入到競爭力評價中,嘗試對全國294個城市進行幸福感調查進行調查,利用新的指數對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進行分析,以下是相關內容:
幸福感競爭力:我國城市居民整體上比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續上升特征;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狀態呈現逐漸收斂趨勢;經濟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倒U”趨勢已經顯現。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資料來源:新華社官方網站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