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圳南山區前海學校每個班級都“潛伏”著兩名“余則成”。這些小“余則成”為學校工作,他們從各自班級收集信息,在學習之余要觀察同學情緒和心理變化,發現早戀、逃學、自卑、嬌氣、起外號等現象,定期向老師提供情報,以便老師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心理輔導等。
深圳前海學校的“余則成”們其實是小小心理情報員,直接對“上級”心理學老師負責,如今他們已經“潛伏”三年了。學校之所以在各個班級安插“余則成”,是認為學生之間更方便溝通交流。在發現學生有學習壓力、人際交流、情緒調節等方面有問題后,就會由這些心理情報員去談心開導,甚至召開主題班會進行探討。
學校在心理教師配備不足的情況下,試圖移植非正常時期的情報系統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幫助。但在正常的學校生活中,利用班級“余則成”獲取學生“情報”的缺點會被無限放大。鑒于情報員會將觀察到的一言一行告訴老師,同學之間還敢進行坦率的交流溝通嗎?由于不知道誰是“余則成”,學生還會互相猜測互相提防。學校這樣做是否已經傷害學生的自尊并侵犯隱私?
雖然心理情報員只對心理學老師負責,發現同學心理問題后也不會點出具體的名字,但青春期早戀、故意逃學、嫉妒心、起外號等行為,什么情況下是個人隱私,什么情況下需要介入引導,是有明確界限的。更何況,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本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現在卻部分轉移到小小心理情報員身上,做不該自己做的事情,對這些班級“余則成”是否公平值得商榷。
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學校需要安插“余則成”,這也說明大部分學生并不愿意就自己的心理問題與老師和學校溝通。心理情報員是學校打著“為你好”旗號鋪設的單向溝通渠道,他們會按照學校提前制定的衡量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言行,并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個體和群體心理。換言之,學校利用心理情報員“監控”學生的一言一行,解決心理問題在其次,方便實行集體化管理才是真實目的。
為學生好,所以可以利用一部分學生監控另一部分學生,學校里面運行的這種并不正確的邏輯,已經侵犯學生隱私等個體權利。長此以往,每個學生都不得不按照學校的心理標準束縛自己,畢業時都長成同一張臉。本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制度,但不適合現代的土壤,反而會造成學生心理的異化。由于時空不同,橘生淮北為枳。
學生需要自然健康個性地成長,學校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時需遵從這個基本要求。解決學生早戀、逃學等問題,采取情報員制度并非最優選擇,完全可以用更適合現代校園的措施,比如依照現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課堂、民主校園,并完善學校的軟硬件設置,建立心理咨詢室和引進專業心理咨詢等溝通渠道。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寬容的氛圍里,遇到任何問題都能主動去與教師或者專業人士進行交流,而不是被同學“舉報”。
班級“余則成”是學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結出的一棵歪瓜,必須得到糾正。否則,同學之間將充滿懷疑的眼神和心理,連最基本的同窗情都會灰飛煙滅,更何談化解心理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