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是先從1860年說起吧。那一年,一個叫戈登的英國人,指揮英法聯軍,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也給中國近代史烙下一塊瘡疤。是誰燒掉了圓明園,在中學歷史考試中,經常會成為一道試題。
后來,這個被載入中國歷史書的戈登,又帶領侵略軍打到了非洲的蘇丹。只不過這一次他沒那么幸運,在蘇丹的反抗運動中,戈登被蘇丹民眾用長矛戳死在總督府的走廊里。
來到蘇丹的中國人,大都會被帶到戈登被戳死的地方參觀。蘇丹朋友也會開玩笑說,看,你們欠我們一個人情。
講完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蘇丹其實離我們不算太遠?
事實上,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還部署著中國的一支多功能工兵連。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一員,他們在這里擔負著營地建設、給水、道路修建與維護等多項任務。
這里真的可能有人對你開槍
剛下飛機,來接我們的車隊很“豪華”---兩輛輪式裝甲車,還有兩輛架著高射機槍的皮卡和一輛防彈車。護送的警衛穿著藍色防彈衣。
達爾富爾,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位于原蘇丹的西南部。原蘇丹被分為蘇丹和南蘇丹后,達爾富爾地區也被切割分屬于兩個國家。這里生活著80多個部落,分別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非洲的原始宗教。由于宗教和地緣原因,達爾富爾100人以上的武裝派別就有30多個,這還不包括拿著槍到處游蕩的散兵游勇,因此沖突不斷升級。
在中國的裝甲車和孟加拉的武裝皮卡護送下,一行人向營地進發。沿途能看到政府軍的哨所和兵營。這種哨所其實很簡單,一座茅草蓋成的房子,一挺機槍,一具火箭筒,加上用輪胎堆成的路障,就構成了檢查站和火力點。
聯合國的裝甲車停在道路兩旁的樹下。蘇丹是典型的熱帶荒漠氣候,旱季氣溫一般都維持在40攝氏度以上,中午時分,本來就不多的綠色植物被曬得奄奄一息。聯合國的裝甲車停在少得可憐的樹陰里,護衛著來往的車隊。
聯合國營地就在機場通往市區的道路中段。沿途還能看到聯合國難民署的帳篷倉庫區。一大片白色帳篷,已經披上了厚厚的黃土,離他們不到3公里處,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難民營。在這里,很多來自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在為了維持難民生存的最低需求穿梭忙碌著,即便是40攝氏度的高溫,執行任務的維和人員還是要按規定穿戴整齊,頭上戴著厚厚的頭盔,心里時刻提醒自己,這不是演習,這里是達爾富爾,這里真的可能有人對你開槍。
當地小伙子會用東北話說“杠杠的”
在首都喀土穆郊區,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在這里交匯,成為尼羅河的起點,向北流入地中海,并孕育了燦爛的尼羅河文明。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的交匯處,被稱為“大象的鼻子”。
對于擁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同樣古老的尼羅河,會有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隨著中國和非洲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在首都喀土穆和達爾富爾地區,都能看到熟悉的中國元素。街頭除了大量韓國車,偶爾也能看到一兩輛中國生產的奇瑞或東風小康,在首都甚至還能看到王寶強為東風做的廣告,露著雪白的牙齒憨笑。
在小商品領域,中國商品遙遙領先。地攤上擺滿來自浙江的各種插座、電線和小五金件。刮胡刀、電飯鍋、電熨斗則主要來自深圳和東莞。T恤衫、書包、太陽鏡、行李箱,球鞋甚至還有山寨手機,上面印著中文的“雙卡雙待”、“超長待機”等字樣。
由于當地局勢緊張,在達爾富爾地區沒有散居的中國人。不過在首都喀土穆中國人就不罕見了。紅色燈籠成為顯眼的標志,只要有中國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掛有大大小小的燈籠。江蘇人在喀土穆開了一家叫“東土”的酒店,條件雖然一般,但因為能做出比較地道的中國菜而頗受歡迎。在這里基本上看不到中文的電視和報紙,能吃上家鄉風味,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享受了。
隨著中國維和部隊的到來,中國元素和軍事文化結合在一起。雖然都是在聯合國框架內行動,但維和行動必然也會處處滲透出本國文化的色彩。
在中國軍隊有句老話,叫“伙食好頂得上半個指導員”,意思是只要吃好了戰士們就會更安心工作。雖然聯合國補給的食品種類比較少,而且為了尊重駐在國的宗教習慣不提供豬肉,但中國維和部隊總是想辦法改善伙食,做出家鄉的味道。
在輪換部隊的行李箱里,大家都喜歡帶上干辣椒、花椒和各種各樣的調味品,炊事班自己可以磨豆腐、種豆芽,沒有豬肉,就用牛肉代替做回鍋肉。濟南軍區的部隊有不少河南兵,還能做出家鄉的胡辣湯。
種菜可能是中國維和部隊的特色。在國內,種菜是部隊的一種傳統,在達爾富爾,種菜更是一種現實需要。菜地被分到了每一個排和獨立單位,受到精心照顧。看著青青的菜苗發芽長大,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中國菜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維和部隊的廣泛歡迎。在國慶日、建軍節等重大節日,中國維和部隊會向附近的其他國家部隊發出邀請,中國菜總是能受到外國軍官的熱捧,能到中國軍營吃一頓飯,會被津津樂道很長時間。
中國的維和部隊,一般是8個月一輪換,生活相當枯燥。為了讓維和生活更豐富,每批部隊都會帶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樂器。在選拔維和隊員的時候,一些有文藝特長的戰士會更容易被選中。工作閑暇拉拉二胡,說段相聲,打打快板,生活顯得充實很多。
除了燈籠,中國結也是中國營地的標識。這種在十多年前并不流行的中國標簽,在外國人眼中似乎更能代表中國。而中國的文化,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標簽四處傳播。
中國軍隊甚至把國內“雙擁”和做群眾工作的好傳統也帶到了非洲。工兵分隊會為當地民眾修一些他們急需的簡易道路,為被困車輛提供救援;運輸分隊會幫當地政府運輸一些物資;醫療分隊會到學校和村莊里去,為婦女和孩子們看病,送出藥品。
有時候,一盒板藍根沖劑,就能救活一條人命。
對于中國人來說,與外界交流的最大障礙是語言,但隨著中國更多地參與維和行動,不少外國人也會一些簡單的漢語。在“超級營地”里,有一家當地人開的小小雜貨鋪。20多歲的小伙子能清楚地用漢語區分“火柴”和“火機”,為夸耀自己的小店貨真價實,甚至能學東北話說“杠杠的”。
喀土穆的小販們也會主動向外國人炫耀他們的漢語天賦,他們甚至知道中國人一般在還價后會假裝離開,實際上在等著店主叫他們回來。
巴基斯坦軍營的宴會
在中國有很多來自巴基斯坦的軍事留學生,在聯合國的若干個任務區,都駐扎著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我曾到訪利比里亞,在那里親眼目睹巴基斯坦快反營把中國客人迎進作戰室,介紹他們的裝備、人員等情況。
在達爾富爾,一個巴基斯坦的三級醫院部署在這里。對于來訪的中國客人,巴基斯坦人一如既往地熱情。
按照聯合國標準,野戰醫院分成四級,一級醫院相當于社區衛生室,一般設置在維和部隊營地內,實行伴隨式的醫療保障,可以實施簡單的戰場救護和清創;二級醫院相當于國內鄉鎮衛生院的水平,有心電圖、X光機,并被分成內科、外科、牙科等專業診室,開展簡單的手術,一般設置在戰區的指揮部附近;三級醫院是較大的綜合性醫院,可以進行開顱等復雜手術,一般設置在人數10000人以上的任務區;四級醫院為后方醫院,層次更高。中國維和醫療分隊一般承擔的是二級醫院的職責。
每次中國維和部隊輪換,必會到巴基斯坦營地進行訪問并吃上一頓飯,這也是兩國互相表達友好的主要方式。
巴基斯坦三級醫院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醫生。
軍醫們列著整齊的隊列,站得筆直,軍裝挺拔,敬禮標準。他們中有的是醫學博士。一名拿著權杖的軍士長,監督著每個細節的執行情況,他將在例會中對不符合條令的地方進行講評。
除了懸掛著足有兩米長的中國國旗,巴基斯坦軍人們還在候診大廳里掛著一個中文牌匾,上面寫著“巴基斯坦人民熱愛中國人民”。
在野戰醫院的運行方面,巴基斯坦人顯示出非常強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水準。僅就擔架而言就分成若干種,有輕便折疊的戰場救護擔架,有可以固定頭部、適合直升機運輸的飛行擔架,還有適合汽車轉運和接診的擔架,不同的擔架擺放在不同的位置。
在達爾富爾的雨季里,巴基斯坦的藥房仍然顯得干燥而有序。達爾富爾任務區建立已有將近8年時間,很多營區的板房都在漏水,但藥房卻格外安全。
一名同樣戴著頭巾的女軍醫非常顯眼,這是考慮到駐在國的宗教習慣,巴基斯坦特別安排的女軍人。在巴基斯坦的軍裝中,頭巾是女軍人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傳統的穆斯林國家來說,巴基斯坦的女軍人顯得略為開放一點,也可能是因為兩個國家的友好關系,她同意中國人為她拍一張照片,但婉拒了合影的要求。
參訪巴基斯坦軍營,一定要吃一頓地道的巴基斯坦飯。雖然不像中國菜種類豐富,倒也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在非常講究等級的巴基斯坦軍營里,歡迎中國人的宴會安排在軍官俱樂部內。牛肉胡椒湯、炸雞塊、咖喱牛肉、土豆餅,加上現磨咖啡,再來一道原味冰淇淋。
真正的亮點是吃飯時的背景音樂。大屏幕上,打出了“兄弟”兩個大大的漢字,播放著《歌唱祖國》、《為了誰》、《自豪吧,中國藍盔》等中國軍人耳熟能詳的歌曲。雖然巴基斯坦軍人也不能喝酒,但他們總是能找到興奮點,把氛圍烘托得熱烈而喜慶。
就算前面是一架牛車也不能超車
即便代表正義,就算為了和平,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很多任務區也會面臨尷尬。
盡管每次出兵必須是所在國請求,盡管聯合國在絕大多數國家的維和工作卓有成效,盡管絕大多數聯合國人員嚴守聯合國憲章,但如何才能不引起所在國民眾的反感,仍是聯合國維和部隊面臨的重大課題。聯合國因此也制訂了詳細的工作細則和規范,并衍生出很多有趣的行為準則。
中國軍隊在國內的伙食標準用支出金額來衡量,聯合國的供給制與國內不同,是按每個人每天消耗的熱量來配給。折算過來,每名維和軍人每天的伙食標準是4.8美元左右,經費較充足。在上報的統計表中,如果訂購的食品超過或低于人體需求,這個采購計劃將不被批準。但事實上,這個熱量標準可能更適合西方人,中國人按這個標準采購來的牛羊肉,往往有些過剩,對蔬菜的要求卻得不到滿足,這也是中國維和部隊要自己種點菜的原因。
吃過聯合國供給的牛羊肉的人都有一種很深的感受:這里的牛肉真的像牛肉,羊肉真的像羊肉,味道純正。按照規定,聯合國的所有食品都有嚴格的采購程序,并不從駐在國當地購買,以避免抬高當地物價。
聯合國的給養中是沒有酒這一項的,只是在基地里那個小小的超市才有酒出售。即便這樣,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買酒。這里的酒只對文職人員和需要自己做飯的參謀軍官、軍事觀察員出售,集體開伙的作戰部隊和保障分隊出多少錢也不賣。買酒的人需要刷一下ID身份卡進行登記,相當于國內的實名制,以確保這些酒只是用來喝而不是倒賣到外面的黑市去。
聯合國對軍事觀察員和維和警察的要求也很有意思。按照聯合國在很多任務區的資源和條件,完全可以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警察安排住宿。但是聯合國不安排,而是要求軍事觀察員和警察自己租房子住,自己解決伙食問題。就算是有本國的維和部隊駐扎在這里,也不允許軍事觀察員住進部隊營房,他們必須和當地居民打成一片。
聯合國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觀察員、警察們深入當地民眾,和普通民眾生活在一起,掌握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為避免與當地人發生交通事故,聯合國要求所有汽車時速要在50公里以下,一般以30到50公里的時速勻速通過,在交叉路口要鳴笛、停車觀察然后通過。而且聯合國的運輸分隊是不允許超過前面的交通工具的,就算前面走的是一架牛車,也必須老老實實跟在后面,超車就是違規。
聯合國還要求駕駛員開車時要戴著聯合國的藍色帽子,G瓬這才能從車窗外清楚地識別出身份。
由于駐在地一般來說都是物資匱乏地區,聯合國的各種物資都是當地人羨慕的對象。聯合國不惜采取極端做法,嚴禁物資流入當地市場或黑市。比如不能在保質期內消耗的食品,寧愿深埋,更不允許拿聯合國的物資去支援地方的經濟建設或送禮。聯合國的油料、藥品、服裝、食品與當地完全隔絕,互不流通,全部實行全球的采購配送,垃圾污水自己回收處理。除了地皮是當地的,別的全是自己的。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聯合國的效率并不算高,因為他們的工作人員總是按時上下班而沒有加班習慣。即便發生了重大事件,該休假也照樣休假。
而事實上,聯合國完整而詳細的規則制度,使聯合國的各個機構在世界各地高效運轉,為維護地區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非洲,在達爾富爾,如果沒有聯合國,沒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大批藍盔軍人,其后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不堪設想。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2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