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縱觀教材 鏈接 分數 教學
[中圈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91-01
分數是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中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領域,它是從整數向有理數過渡的一個數量概念。在蘇教版三年級上、下冊和五年級的下冊數學教材中都分別安排了“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縱向聯系,弄清各個年級中“認識分數”單元教學的知識目標,抓住各個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和多樣化。
一、知識層次要“清”
“認識分數”安排在不同年級的相應單元,這三個單元的知識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如同一根鏈條那樣,各個環節都是緊密相扣的。教師在教學這部分的知識點時要注意統盤掌握蘇教版數學教材中的“認識分數”的內容結構,理清知識間的縱向聯系和比較,構建“認識分數”的知識網絡。理清“認識分數”的知識層次。三年級(上冊)的“認識分數”主要教學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主要教學把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而五年級(下冊)“認識分數”的單元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側重認識和理解分數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首先要用整體聯系的觀點分析解讀教材。如教學五年級《認識分數》時,要想一想三年級的“認識分數”,學生已經學習了什么,學生的基礎是什么,學生已經懂了什么,然后進一步思考五年級的“分數”,學生需要認識什么?與三年級的“分數”的理解又有什么區別?只有用連續的觀點去讀教材,才能比較好地把握分數在各個年級的知識層次,幫助學生找到知識的生長點與連接點;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促進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教學重點要“準”
教師在每次教學“認識分數”時,都要搞清本年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只有把握住重點,找到突破難點的途徑,才能引導學生深化并掌握這部分內容。如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讓學生在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的基礎上突破到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來單一的“一塊”突破到由一個或幾個物體組成的“一份”,使學生能夠把個數與份數區別開來,能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述幾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五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分數的數感,并引導他們理解分數的本質: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師只有真正找準教學重點,才能有所突破,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認識分數單位,感受到單位的價值,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到數學“好玩”,進一步讓學生喜歡數學。
三、教學方法要“活”
三年級上學期,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一個分數來表示,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讓學生把圓紙片當做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觀地比較出分數的大小。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促進學生對分數相對性的理解。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拿鉛筆”、“看書”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也就是分數具有相對性,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五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分數知識的全過程。首先,可通過設計“三個分一分”活動讓學生產生質疑:“都是1/2,為什么對應的數卻不一樣?”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激情和學習熱情后,又通過設計說一說、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從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刻、靈活、扎實地掌握知識,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在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提高主動參與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師者只有全面地去解讀教材,研究教材,縱觀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刻內涵,把自己的解讀、理解與編者的初衷緊密地聯合起來,讓自己的教、作者的編、學生的學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作用。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