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排球 量化訓練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94-01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小學排球訓練方面總結了一套系統的“量化”訓練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排球的基本技術與量化訓練
1.墊球。墊球可以分為自墊和對墊。自墊訓練時,可將訓練進行“量化”,用量作為衡量的標準,分為四個階段:(1)學生握手方式正確,能連續向上墊球20次左右;(2)學生墊球手型基本定型,能連續向上墊球50次左右;(3)學生的墊球手型完全定型,能連續墊球100次以上;(4)學生熟練掌握雙手墊球動作,能連續墊球200次以上,完全達到熟練化、自動化程度。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對墻進行墊球練習,量化為100次。也可以要求學生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墊球練習,量化為200次。這樣,學生的控球能力會得到較大的提高,對球的空間感也會明顯增強。對墊訓練時,要求學生要做到:雙膝微屈、身體稍前傾,以便身體能快速移動。同時,眼睛要始終盯著球,要根據球的運動軌跡很快做出判斷和反應。對墊可分為兩人對墊和多人對墊,兩人對墊相對簡單一些,要能夠連續對墊50次以上;多人對墊相對難一些,需要靠隊員間的默契程度,也要求對墊50次以上。
2.發球。發球分為拋球和擊打兩部分。在練習擊打時,要求學生用右手的虎口位置將球向前上方擊打出去。拋球發球時,要求學生面對球網,左手將球平穩地拋至右前上方,右手掌自然張開,以全手掌擊打球的后下部,手臂要盡量伸直,手掌和手腕要有一個明顯的推壓動作。擊球后,迅速進場比賽。
3.規則的講解與運用。訓練時,要讓學生熟悉排球的比賽規則,如發球位置的輪換、三次墊球過網、觸網過中線、出界及裁判手勢等內容并進行模擬演練,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訓練方法
1.三年級——入門訓練。三年級學生主要訓練墊球。以提高自我控球能力、球的方位判斷能力、身體的靈活移動能力。在墊球時要注意保持訓練手段的多樣化,確保學生的練習興趣。三年級學生的墊球要從基礎開始,當學生墊球基本嫻熟后再增加難度,可以讓他們在規定范圍內自墊、一邊走一邊墊、對著墻墊、坐著墊、蹲著墊,還可以繞障礙物點、鉆網墊,每種形式的自墊必須達到200次以上才能晉級。各種形式的自墊和加大難度的自墊是根據比賽的需要制訂的。學生通過練習,提高了對球的空間位置感和控制本領。
2.四年級——強化訓練。經過三年級的訓練,學生墊球已經基本嫻熟,并有—定的控球本領。學生進入四年級后,需要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的墊球、控球能力進一步提高,訓練他們的反應、移動、配合速度。四年級的訓練重點主要是提高難度對墊,促使其盡快掌握對墊本領。但在訓練時仍要注意難度遞增和訓練形式的多樣化,以保持他們的訓練興趣。訓練時,當100次以上的對墻練習結束后,就可讓學生進行兩人對墊。對墊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提高隊員球感和對球的力量、角度的控制能力。為了不斷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們要不斷變化其訓練方法,比如在安排學生對墊時,可讓學生先自墊一兩次后再把球墊給對方,對方同樣要先自墊一兩次后再將球墊回,依次輪流進行。這樣練習,學生自墊、對墊的能力當然會得到應有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自墊、對墊中學生提高了對各種路徑的球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對速度快、弧度低的球的接應能力。每種形式的對墊量化標準均以100次左右為宜,并且每種形式的對墊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如,隔網對墊可以提高學生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和控球的能力;快速對墊可以提高學生對球路徑的預判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多人對墊能很好地解決比賽中出現的“一個個站在那兒不動,眼睜睜地看著球落地”的問題,提高隊員間的默契程度等。
3.五年級、六年級——實戰訓練。主要進行以下實戰訓練;(1)精湛的技術訓練。開展一系列的技術、技能的訓練,如發球、原地扣球、墊傳球練習,這三者之間是相通的。(2)真正的實戰體驗。快速地移動、準確地取位在實戰比賽中是至關重要的。比賽時,隊員時時刻刻都要做好移動、取位、接球、扣球的準備姿勢;在進攻時要注意三次墊球過網、觸網過中線、努力將球墊至對方薄弱地段(比如對方空當),且弧度要盡量壓平;隊員在場上要注重交流、呼應,交流、呼應可以可解決比賽過程中出現的“讓球”現象,積極呼應還可以使隊員顯得沉穩、有序,并有利于場面的控制和氣氛的調節.得分后的慶祝和失分后的鼓勵可使隊員保持旺盛的戰斗力。(3)主動的進攻理念。要努力培養學生三擊過網的意識,平時當學生進行隔網對墊時,可要求學生在第三次墊球后才能將球墊給對方。而且自己本人不可續墊兩次,實戰時。同樣要求學生做到,必要時專門訓練墊傳球和原地扣球。最后還要努力培養學生主動進攻的理念,讓他們在實戰中大顯身手。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