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對話 數學教學 另類風景
[中圖分類號] 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92-01
“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相互感染,共同促進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師生“對話”才能達到教學和諧。
一、端正思想.從對話的角度平等對待學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對老師有明確定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很明顯。從古到今。老師和學生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平等,無論是在知識、年齡上還是學識上。因此,總會有部分老師把教學內容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和學習感受。這明顯對學生的發展不利。記得有一次我在教長方體的體積時,不小心把表示體積的字母v寫成了s(s表示的是表面積)。我沒發現自己寫錯,想繼續往下講的時候,馬上有同學站起來打斷了我的話,指出了我的錯誤。當時我很窩火.覺得這樣的學生真沒禮貌。但是我馬上克制了自己:師生是平等的,老師錯了,學生能指出來是做老師的福氣!于是,我轉而表揚了那位同學,夸他上課真認真,看得真仔細,并希望大家能向他學習,學習這種大膽表達自己想法的態度。這位同學的舉動,不但讓大家了解了正確的知識,還為大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樹立了榜樣。他應該是一個有主見、敢于表達自己觀點、有發展前途的學生。當時他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我想從此以后他會更加自信,也會更加成功。
二、課堂引導。在對話中掌握知識
現在課堂上的對話很多,但是有的對話僅僅是形式上的對話,是機械的老師問、學生答,是一種淺層的語言活動,而不是真正的溝通對話。數學教學中的對話需要老師的引領。只有在老師的引領下,在一個和諧、舒適,有著人文環境的課堂中,學生頭腦中的雖然不太成熟卻是經過思考的獨特判斷才會在課堂中得以展現。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每盒鋼筆24支,三年級共200人,要使每位同學分得一支,共需多少盒?這雖然是個除法題目,但在教學中老師可以不直接寫出除法算式“240+24=?”,而是寫出這樣一個式子:“240? 24”,主要就是引導孩子進行自由探索,表達自己的獨特判斷。在課堂上,同學們有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用加法,對24進行連加以逼近200;有的用減法,從200里連續減24以逼近0;有的試圖用乘法;還有的用估算,lOO里大約有4個24,200里大約有8+24,不夠的話再加一盒,從而得出結論。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許多。對除法、加法、減法的理解更進一步:除法、加法、減法并不是孤立的,數學的很多方面都是有聯系的。再如,我們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的《認識物體》時,對于部分題目的理解,老師也有分歧:有人認為暖壺有把手,不屬于圓柱體;文具盒棱角不分明,不是長方體。我在講解這些題目的時候,不明確說是還是不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而是問:“你是怎么認為的?為什么?”然后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只要他們說得有道理,就對他們進行肯定。有的學生會這樣說:“如果把暖壺的把手拿掉,它就是一個圓柱體了。”有的這樣回答:“文具盒的角畫直了,它就是一個長方體了。”學生的回答,充分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了。可以想象,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對話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長方體、圓柱體的特征。掌握了特征,就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了。
三、人文評價。在書面對話中體現真情
傳統的作業批改。都以老師簡單的“√”和“×”為主。我個人認為這毫無生氣,“家長制”、“一言堂”十分明顯。其實在作業批改中也是可以體現民主的。一般來講,題目的正確答案只有一種,但是,當老師看見不同答案時,如果不是給學生一個冷冰冰的“×”,而是在下面打個浪線,有空的時候面對面地請他講講這樣做的理由。如果他們的講解有道理,也可以算他對;如果真錯了,也算是個改錯的機會。這樣做,無疑會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完美”的作業,我不僅會打上“☆”加以表揚,而且寫上一些鼓勵的話:“你的字真漂亮!”“你作業的正確率越來越高了。”“看了你的作業,我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等等。看見老師這樣賞識自己,誰會不開心呢?不但如此,我還會跟學生講,你們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心里話,都可以跟老師講。不好意思當面講的。可以寫下來,進行書面交流,老師會給你們釋疑解難。通過這樣書面對話,使學生的作業越來越“出色”。
總之,我們應該在數學教學中真誠與學生對話,讓對話成為數學教學中的常態,并成為數學教學中的另類風景。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