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教學 優化 學生主體性 塑造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93-01
推動小學階段教育的課程改革,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大事。其最終目的,便是在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下。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具體到數學學科,若要滿足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則需要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能力。因此,關乎學生的問題意識、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及實踐能力,都應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學生的問題意識、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等諸多能力培養,關鍵就在于塑造起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主體性。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有相似之處,即:都可以被理解為主動地去學習、思考。然而,主體性還包含通過對學生的獨立人格的強化,促使他們具有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習慣。針對主體性的內在要求,若能使學生逐步具備這樣的特質,不難想象,這不僅對于他們的小學數學學習,而且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都將起到強有力的意志支撐。
這里還需明確一點:關于對學生主體性的塑造,不應脫離現階段小學教育的大環境,即應試教育的痕跡將長期存在。因此,如何在完成一定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塑造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則成為本文討論的重點。
一、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的目標導向
一定的教學內容創新都是在一定的目標導向下來進行的,對于學生主體性的塑造同樣如此。學生主體性的塑造,僅就數學教學而言,應根據數學教學優化的目標導向來進行。
1.關注學生對數學課堂知識的掌握
關于這一方面,則體現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要求。從現階段對此目標的實現途徑來看,諸多教師仍然沿襲了程式化的模式。即:概念講解、例題解析、習題訓練等三段式。誠然,這一模式最終也能實現教學目標。但是,其被動的教學模式,將抑制學生在數學的思維能力、敏銳直覺能力的培養。結果,仍然無法實現小學教學的優化目標。根據主體性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師通過引導、啟發等手段實現教學目標。由此,增進學生對數學課堂知識的掌握,應按前述要求進行。
2.培養學生在知識應用中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育學原理》指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智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發育方面的約束,無法對抽象的概念進行準確、完整的理解。正因如此,在培養學生在知識應用中的思維能力上,還需借助多媒體教學平臺,把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傳遞出來以助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3.形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敏銳直覺
形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敏銳直覺,實則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即,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利用數學知識。如:幾何形狀的稱呼、數量值的大小等,對客體進行精確描述。
二、基于目標導向探討學生主體性的塑造
前面已從三個方面,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的目標導向。不可否認,其目標導向是由多個分目標系統組成的。現列出三個主要分目標,在此基礎上來塑造學生的主體性,以便能夠在目前大環境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1.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
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遵從了根據主體性教學理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這樣幾個方面:(1)互動教學不等同于一問一答,而是在平等的討論、交流中形成的全過程互動;(2)互動教學應在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下開展;(3)在開展互動教學時,教師應更加關注在數學學習感到吃力的學生。通過鼓勵他們發言并及時給予表揚,來調動他們的主體性。
2.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技術所擁有的PPT、視頻播放功能,可以將諸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通過改造能具體、生動地展現反映出來。這樣一來,就適應了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接受特點。同時,利用一些卡通圖案還能增加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此基礎上,能有效地調動他們學習主體性。而且,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3.問題導入教學方法的實施
問題導人教學方法,植根于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問題導入教學,就能實現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如,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播放工商銀行的標識。首先讓學生們獨立觀察出標識是由幾個幾何圖形構成的;然后,教師通過技術處理,在PPT上一一向學生們展示。這樣一來,既實現了學生主體性的塑造,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