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公平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04-02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公平體現在教育的宏觀、微觀兩方面,從宏觀角度體現為國家對“教育硬件”投入的公平問題;從微觀層面上體現為學校、教師實施教育公平。一線教師在實施教育公平的過程中責任重大,角色多重。
一、教師應該是實施教育公平的保障者
教師作為學校文化的創造者、實踐者和體現者,要切實地認識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或者一個細節,都有可能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公平的感受。對此,我們必須有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首先,作為教師,應該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把師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師愛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師愛是在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它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又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我們要關愛學生,走近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以嚴導其行,以愛暖其心,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次,作為教師,應該以育人為己任,踏實工作,更新教育思想,不斷自我充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在日常的學習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第三小學王繪棱生活中,要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共同成長,努力拓寬學習渠道,把學習當成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注意學生的智力差異和個性差異,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要有針對性、有實效性、有創造性地履行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職責。
再次,作為教師,應該有一顆公平之心,這是師德要求的重中之重。人的受教育權是平等的,兩千多年前孔子創辦私學,曾經提出了“有教無類”的理念,使教育及于平民;新中國的憲法更賦予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教師懷著一顆公平之心面向全體學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關鍵。
二、教師應該是實施教育公平的體現者
“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這樣的說法雖然簡單,但能折射出當今教育理論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命題,強調了教師起關鍵性的教育作用。在教育公平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成為教育公平的體現者?
第一,確立教育民主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民主思想是當今教育的主流思想,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把每一個學生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生命個體來看待,學生具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權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用平等、民主、容寬來取代傳統上的師道尊嚴,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要營造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民主討論的教學氛圍,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的軌道上前行,找到人生的“興奮點”,享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成功喜悅。
第二,注重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差異性,接納多樣性,讓所有的兒童都能進入學校,并且快樂地學習與成長,這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表現。學生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任何時候都無法回避的事實。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其先天基礎素質、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等因素導致他們之間存在著差異。如果單純地用文化考試成績來衡量,許多奧運冠軍是“差生”,如果用體育成績來衡量,不少高考狀元也是“差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略這種差異,對所有的兒童進行同樣的教育,那實際上是在強化不公平。所以,教師在承認差異的同時,必須切實地轉變教育觀念,將傳統上的“學生適應教育”轉變為“教育適應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在認識學生自身差異的基礎上,要有重點、有傾斜、有針對性地幫助有不同需求的學生,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個體發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不同層次的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把學習的自主選擇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的評價應該體現在:首先,要摒棄以學科成績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價,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依據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實現單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其次,要將統一性評價與分層次評價相結合,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客觀分析學生的層次,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就應該予以激勵和肯定。再次,要將結論性的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教師應該清楚地看到學生所付出的不同程度的努力,并且要小心地加以呵護,不能讓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不能讓學生的閃光點被抹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絕不能“一刀切”和“一票否決”。
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從微觀的角度談教育公平,教師站在實施教育公平的最基層,是承擔著實施教育公平重任的多重角色。因此,教師必須高舉實施教育公平的旗幟,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