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主動發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92-01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幼兒有主動發問的能力,只要教師能適時地給予機會,找尋到幼兒發問經驗的起點,就能引發幼兒發問。發問是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體現。如何把幼兒引入自主發問的心理情境,使幼兒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從而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來?
一、給予幼兒觀察和思考的時間
一個問題一般會包含多個內容,很明顯幼兒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花一些時間來思考教師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是最明智的做法。如大班幼兒馬上要進入小學,針對一些幼兒做事丟三落四、沒有整理物品的習慣,教師特別設計《別忘了》這一集體活動,讓幼兒探討整理物品的好辦法。
案例:(教師播放錄像)錄像中的小姑娘畫好畫后就背書包離開了,桌子上紙張、鉛筆、本子、油畫棒凌亂地放置著,凳子上還有小姑娘遺忘的衣服,藥箱中還有忘記拿回家的藥。
師:“你覺得大班的教室怎么樣?”
幼:“很整齊。”“很大。”“教室很明亮。”……
師:“你們說得都很對,看看,還有什么發現嗎?”
教師讓幼兒再次觀看錄像,并將鏡頭定格在桌子上。
幼:“桌子上油畫棒沒有放好。”“桌子上很亂,紙頭、鉛筆一大堆。”“小姑娘忘記把本子帶回家了。”……
分析:當幼兒的回答沒有切中主題時,教師并沒有著急于去追問幼兒,而是通過錄像的回看及利用鏡頭的定格,給予幼兒觀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因此才有了后面幼兒思維的深入并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行為。
二、適當停頓。引發問題
教師在講故事過程中,適當地停頓,往往會引發幼兒的提問。
案例:教師講著故事:“有一次,蒲公英被風吹到很遠的地方,這個地方會是哪里?”教師停頓后觀察幼兒,一幼兒說:“陌生的樹、陌生的山、陌生的小河。”另一幼兒詢問:“陌生是什么?”有幼兒說:“不認識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一幼兒突然發問:“有大灰狼,蒲公英不會飛過去。”……在幼兒提出更多問題后,他們達成共識:蒲公英會飛到有泥土、有太陽、有小草、有花朵的地方安家。
分析:一般來說,對于簡單的問題,幼兒只需2--3秒的思考就可回答。如果問題可能引發爭論,需要幼兒仔細想一想,教師等待的時間則要相應地延長。一方面等待幼兒給出答案,一方面也要等待幼兒在思考中自我完善,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盡量避免自問自答或急于代替幼兒回答,真正支持幼兒的自主性學習。
三、多向回合。催生幼兒思考的主動性
師幼互動的本質是一個雙主體、以情感為基礎的連續過程。它特別強調動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對等性或對稱性,因此師幼互動的雙方必然同處于主體地位。在師幼互動的實踐中,教師應當讓幼兒充分享有“主動的”社會交往的權利和機會,有意識地多賦予幼兒主動與教師互動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幼兒主體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倡導多向回合有利于催生幼兒思考、表達的主動性,優化“提問場”是使“師幼、幼幼、幼材”之間產生共振、共建、共勵的前提,它可以構建良好的互動場景,讓幼兒充分發揮互動的主動性;還可營造優質的心理環境,融洽人際關系,使幼兒與教師始終處于一種平等、互助、尊重、理解的氛圍中,積極有效地展開互動。
案例:教師講述故事:巴依老爺家煮了一鍋雞湯,雞湯的香味飄了出來,被阿凡提聞到了。巴依老爺說雞的香味是雞的一部分,要求阿凡提付錢。教師這時提問:“阿凡提聽了巴依老爺的話,會怎么做?”一個幼兒猜想說:“付錢給他了。”另一個幼兒馬上用建議的口吻說:“用假錢騙騙他。”一個同伴小聲說:“如果他發現是假錢呢?”此時教師跟進追問:“唉,對呀,這可怎么辦?”這時有個幼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要是他要很多錢怎么辦?”教師接過這個幼兒的話題拋問:“是呀,巴依老爺很貪財,一點點錢怎么能夠滿足他呢?”這時教師強調說:“雞的香味是雞的一部分,聞到了香味就要付錢!”
教師搖晃著錢袋問:“這時巴依老爺聽到了什么聲音?接著阿凡提會說什么呢?”一下將原先的巴依老爺要雞香錢與搖晃著錢袋發出的聲音建立了邏輯關系,錢聲也是錢的一部分,阿凡提也可以向巴依老爺要錢。
分析:片斷中教師把核心的問題提了出來——巴依老爺要阿凡提付“雞的香味”錢,引發了幼兒之間的猜測與相互間的議論。教師在跟進過程中的簡短回應引發了幼兒的多向回合。幼兒為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不停地思考,不僅推進了問題的深入,還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同時教師巧用肢體動作,加上清晰的語言,聚集問題,使所有幼兒在故事中理解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么個深奧的策略。
總之,幼兒期是孩子智力發展的最好時期,發問能激活幼兒的思維,開發幼兒的大腦。所以,教師要掌握讓幼兒發問的技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責編: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