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活動區環境幼兒發展依據
【中圖分類號】G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94-01
創設內容豐富的活動區環境,利用活動區活動陶冶幼兒的情操,是幼兒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活動區游戲中,幼兒通過區分社會角色,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發現并認識自我。同時作為集體的一員,幼兒也可以在活動區的活動中學會分享、協商、謙讓和互助等親社會行為。它既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也是教育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因此,活動區環境的創設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就談談創設活動區環境的基本依據。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創設活動區環境
幼兒是活動區的主人,活動區環境的創設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事物的興趣和需要有著不同的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活動沒有一定的活動目的,完全依賴于活動過程,只求滿足自己的情緒需要。幼兒剛剛離開爸爸媽媽,從溫暖的家庭中走進幼兒園,都會有戀家的情感。因此,設置幾個“娃娃家”,在“娃娃家”里擺上幾部“電話”,墻壁上掛上幼兒與爸爸媽媽的合影照片,可以使幼兒感受到幼兒園就像家一樣的親切,從而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其次,按照小班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活動區的設置及游戲開展時,不宜一下子全面鋪開,應有計劃地逐步創設各個活動區。而且活動區的玩具、材料的體積要較大,同類材料的數量應較多,使幼兒操作方便,有益于激發幼兒的良好情緒。
中、大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知識的豐富,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游戲之前能夠確定明確的主題,在游戲過程中能夠按自己的思維和意愿,不斷擴展和豐富游戲內容。因此,基于幼兒已有的身心發展基礎和發展的需要,對活動區環境的創設相對要有較高的要求。既要考慮各活動區的協調利用,又要考慮在材料的投放和操作上都應比較豐富、復雜些。例如,同樣設置“娃娃家”,小班幼兒在“娃娃家”里,只會抱抱娃娃,打打電話等,玩玩“娃娃家”里擺設的玩具而已。而到了中大班,“娃娃家”的孩子們就會自己分配角色,模仿爸爸媽媽在家做飯、炒菜、洗衣服、看電視、講故事等各種活動。娃娃病了,要去醫院看醫生;娃娃餓了,要去超市買好吃的;娃娃頭發長了,要去理發店理發;看醫生、買好吃的、理發等都需要花錢,而取錢又要去銀行。這就說明幾個活動區的連鎖利用,能使幼兒有計劃地按順序進行,從而讓幼兒在豐富的環境中,發展其想象力和交往合作的能力。
幼兒年齡小,小肌肉小關節動作的發展比較緩慢。尤其對小班幼兒的精細動作不可提出過高的要求,而中大班幼兒對其動作的準確性可以提出較高的要求。例如,在美工區的環境創設中,小班除了簡單的涂涂畫畫和粘貼外,我們讓幼兒學習用剪刀剪些簡單的圖形,既鞏固了他們對圖形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手部小關節動作的靈活性。對中班幼兒,在已學會用剪刀的基礎上,再投放一些彩紙,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一些難度更大的剪紙活動,如剪出各種樹木花草及簡單的小動物。根據大班幼兒的動作能力和興趣,我們以刺繡活動為主,提高幼兒精細動作的能力。起初很多幼兒連針都不會拿,更不用說繡花了。但是他們對刺繡很感興趣,積極參與學習,很快都掌握了刺繡的技巧,繡出了很多漂亮的作品。刺繡活動既發展了幼兒眼睛與手動作協調的靈活性,又培養了幼兒的耐心與細致。活動區環境的創設只有以幼兒年齡特點為依據,由淺人深,注重活動的漸進性,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二、根據主題活動內容創設活動區環境
活動區環境作為主題環境的一部分,教師在認真分析主題活動目標還需要哪些補充和延伸的基礎上,結合幼兒實際,從主題活動的內容出發,讓活動區環境“說話”,將教育目標滲透其中。例如,我們開展了“認識磁鐵活動”后,便在科學探索區投放一些磁鐵以及木屑、塑料、玻璃、銅、鋁、鐵等各類物品,幼兒會很感興趣地動手操作,探索磁鐵的奧秘。在表演區,我們根據所學故事的內容,在區域的墻壁上貼掛故事圖片,投放相關的頭飾和富有童趣的道具,設法通過活動區環境的刺激,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愿望和興趣,使幼兒真正投入到表演情景中。當學習以游戲形式進行時,幼兒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接受。例如,小班幼兒開展了認識黃泥活動后,老師講了黃泥的由來、特點及作用。但是,由于現在的孩子平時很少接觸黃泥,對黃泥的知識很難理解。于是,我們在操作區里放置了黃泥,引導幼兒通過搓、壓、團、扣等方法,制作了泥餅、泥球、泥碗等大量的簡單的泥玩具。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感受到了黃泥的特點和作用。
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依賴于相宜的、豐富的環境刺激。因此,如何更好地創設豐富的活動區環境,是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關注的課題。
(責編: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