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05-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這一方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個數目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筆者于2011年9月中旬對玉林市興業縣大平山鎮正陽小學的留守兒童教育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生20名,其中父母在外地的就占了75%。這些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和撫慰,在思想上渴望和父母進行交流和溝通,其父母的外出務工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對他們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留守兒童在上學期間全部在校食宿。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部分是其他親戚。由于平時缺少父母親的關愛,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很多問題。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
由于臨時監護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絕大多數屬于文盲、半文盲,他們對輔導學生學習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對自己的學習有影響。有的認為,父母不在身邊,無人監督,自己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對學習也多是應付;有的認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臨時監護人往往不能幫助他們,久而久之,學習上的問題越積越多,給他們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他們成績普遍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2.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由于90%以上的臨時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使得他們能夠盡心照顧孩子。絕大多數的臨時監護人認為,照顧好孩子就要使他們的學習、生活、品德、行為都要好。有些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夠自立、自制,他們大都比較懂事,能夠體諒大人,幫助臨時監護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多數留守兒童能夠比較合理地分配時間,不需臨時監護人進行過多的監管。有少量的留守兒童對臨時監護人在生活上的安排和照顧表示不滿意。他們認為,由于臨時監護人平時忙于干農活,尤其是在農忙時節,不能夠保證他們按時就餐或不能夠保證飯菜的質量。
3.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平時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主要是打電話,他們每次與孩子電話溝通的時間不會太長,每年溝通的次數也不是很多。另外,無論是通過電話聯系,還是共同相處,父母與孩子談論的話題除了“成績”就是“聽不聽話”,孩子的心理問題以及思想道德狀況并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因此,孩子容易接受社會上的亞文化和反文化,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慣和行為。
三、留守兒童學習、思想問題形成的原因
1.教師因素
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后,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進行溝通和交流。然而,很多留守兒童對教師有畏懼心理,和教師單獨相處時總是顯得緊張、憂慮、焦躁和不安,一般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而教師由于本身課業負擔比較重,加上班上的學生又比較多,不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細致的照顧。另外,教師的素質還不夠全面,例如: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波動時,并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幫助孩子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很多教師不了解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和技巧,不能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誤區。
2.家長因素
由于家長長期外出,缺乏父母的呵護,沒有理性的溝通,這種親情的缺失易使留守兒童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很多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很傳統,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不能適應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從自己外出務工的經歷中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他們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而拼命地賺錢,甚至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思想上的交流和親子間的溝通;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自己的孩子即使讀書也不會有太大的出息,讀書在他們看來是“沒用的”,把孩子送入學校僅僅是為了讓孩子不惹是生非,讓孩子混個初中文憑后早點外出打工賺錢。家長的這些行為對留守兒童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們大部分進取心不強,有的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將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當作炫耀的資本,邀同學打游戲機、進網吧,荒廢了學業;有的在品德修養上不求上進,講臟話、粗話,行為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這些孩子的性格也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活躍者拉幫結派,欺負弱??;憂郁者寡言少語,沉默獨行。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甚少,有相當多的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師姓什么,更別說和教師共同探討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了。傳統的溝通交流的主要橋梁“家長會”由于得不到家長的足夠重視,也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與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也沒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他們在面對孩子的缺點時顯得耐心不夠,往往是用簡單甚至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就增加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使他們本來就生疏的親子關系變得更為緊張,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的發展。
3.臨時監護人因素
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思想變化。臨時監護人長期與留守兒童生活在一起,他們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然而,由于臨時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愛莫能助,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及心理上的一些問題,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重任,致使家庭教育處于真空狀態。據了解,只有少量的孩子愿意和臨時監護人講心里話。孩子犯了錯誤,不少臨時監護人多是打罵一頓或者根本不管。而且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孩子犯錯誤時沒有受到嚴厲的教育;不少孩子表面上接受了批評,過后照舊,時間久了,孩子漸漸學會“騙人”了。雖然臨時監護人對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們的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關愛。
四、對策及建議
第一,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定期進行走訪。學校對“留守兒童”建立檔案后,每月進行一次摸底調查,每周填寫一次家長聯系卡,與臨時監護人進行溝通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等,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可以開設親情電話,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班主任應建立家長通訊錄,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這樣,雙方不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話題進行探討,也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學習等情況。
第二,設立“留守兒童談心日”、“教師走訪周”,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教師要成為留守兒童的知心朋友,多給他們一些關懷和愛護,用愛來填補父愛、母愛的缺失。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和興趣小組,使他們在集體中得到關懷和溫暖。
第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家庭教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指導家庭教育的活動,在廣大家長和臨時監護人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觀念,通過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觀看教育題材的錄像和電影、免費發放教育類的書籍等形式,幫助他們提高素質,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讓孩子與父母、臨時監護人互動,在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實現交流和溝通,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第四,開展“手拉手”、“一幫一”愛心扶助行動。可以開展“結對子”活動,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到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中進行走訪慰問,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定期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狀況進行了解,對其心理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疏導。經濟條件好的人員還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適當的物質上的幫助。
(責編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