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觀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07-01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應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提供他們展示才華的舞臺。因此,教師一定要用心學習新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并努力提升教學效率。教學觀念是對教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那么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怎么才能與“課改”俱進,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彰顯并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們一定要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盡情彰顯個人語文學習的風采。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要他們在語文的學習中體驗成功和收獲的愉悅,使他們從形象感知的興趣轉化為對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及規律的探求。同時,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技能。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語文《天鵝的故事》,第五自然段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特寫鏡頭,老天鵝為了拯救大家,不怕獻身,奮力破冰的壯舉,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在此處,教師應當步步啟發,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由表及里、由淺人深地用心體會,讓他們展開自由想像:如果我是老天鵝,我該怎么做?他們的感悟就會自然深刻。假如老師蜻蜓點水般匆匆口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登瀛小學王敏嘉帶過,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缺少自主感悟,教學定會低效。
實踐證明,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民主、平等對話的關系。教師把學生當做服務對象和共同合作伙伴,教圍繞學,以學定教。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個性特征的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成為積極的求知者、探索者和發現者,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構建知識網絡。
二、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激勵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對學生要“導其所思,引其所做,揚其所長,促其所成”。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當好“導演”,引導學生的“學”,可以平等參與學生學習,及時發現問題加以耐心指導,但決不能蠻橫干涉。這樣給學生心理安全感,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探究。
例如,實行“課外預習一課內檢測一小組批閱一集體點評(修正)一學生自我總結”的模式,教師“導”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大量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探索精神、自主意識、創新意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新課標要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致力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同時,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努力使學生會學習、善思考、能表達、懂創造。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組織人人動腦思考、人人動口說讀、人人動手寫的教學活動,用新穎的訓練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激發他們創新的火花,讓他們大膽創新,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這一課時,先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無拘無束,主動積極地參與;緊接著問:“你了解沙漠嗎?請大家想像一下或介紹從課外了解的情況。老師這里有個填空題,你看怎么填?”
沙漠中有( )。
這一問一填,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使他們思維也變得更活躍了。有的說,駱駝,因為駱駝是沙漠之舟;有的說,水,水是生命之源;有的說,小草,因為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熱情,有益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