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師課堂激情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09-03
“有激情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思考。”因此,教師上好課不光要備教案、備學生,還要備課堂情感,做到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學生。那么,如何做到激情教學,感動學生呢?
一、積極培養。善于形成教學激情
講臺是教師展示才華的舞臺,課堂是教師展現生命價值的世界。一些優秀教師的課之所以上得好,除了教材挖得深,教學設計得巧妙之外,更主要的是教學有激情。那么,怎樣培養和形成自己的教學激情呢?
(一)苦練內功,厚積薄發
沒有厚積不可能有薄發,沒有深入不可能有淺出。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是激情產生的基礎。一個教師教育信息閉塞、知識貧瘠、孤陋寡聞,是搞不好教學的,更談不上什么教學激情。“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來講。”筆者認為,一個教師,除了課堂上的學習之外,更多的時候,應該把工夫用在內功上,潛心讀書,涵養情懷,讓自己的內心充實起來,理論扎實起來,功底深厚起來。
或許有些老師認為,自己上了十幾年的學,還教了這么多年的書,教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還不夠嗎?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目前,很多教師的知識體系是有欠缺的,對語文的理解有些單一,而這些,口南寧市錦華小學吳彩玉并非通過聽幾節名師的課就能改善。在教師的教學修養方面,幾乎無捷徑可走。“底子”蒼白,無論教學如何出彩,課也是索然寡味的。所以,老師們需要的是多讀書,包括文本理論、大家名作、哲學古籍、天文地理、經典名著等。
如執教《村居》,教師不僅要站在《村居》上來教學,更要站在《村居》背后的文化上來教學,教師可以引用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張志和的《漁歌子》等詩詞,引導學生領略《村居》背后的文化內涵,直抵“居危思安”、“安居樂業”的深刻主旨。而在上《冬陽·童年·駱駝隊》前,教師可以先讀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細細感受書中那樣有條不紊的一切: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駱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那樣的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的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從而感受到一種現實世界所缺少的東西——真善美。在上《金色的魚鉤》之前先了解長征路上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一袋干糧》、《倔強的小紅軍》、《飛奪瀘定橋》、《豐碑》,讀一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感受紅軍戰士長征路上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視死如歸的精神意志,戰士們之間那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濃濃深情。在教學《/J、苗與大樹的對話》時,以自己對季羨林的深刻感悟來鼓舞學生。
長此以往,教師將能在不斷的積累中逐漸豐富自己的精神內涵,提高自己的精神氣質。
(二)熱愛學生,鑄造師魂
教師教學的激情來源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一個教師,怎樣才能做好教學工作?要把生命之火,赤誠的心,真誠的愛全部獻給學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點燃學生的生命之火,用自己赤誠的心贏得學生的心。”
首先要欣賞學生的“亮色”。學生總是期望被老師欣賞。教師一定要使學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勞動,便會有一份收獲的快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常常使用欣賞的語氣。例如,當學生回答得非常好時,會以欣賞的語氣贊嘆:“答得真好!我為你感到驕傲!”當學生寫字有了進步時,會說:“你讓我看到了驚喜!”等等。教師要多在對學生的評語中用上欣賞的語氣,因為這能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有時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人生。其次要寬容學生的過錯。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育態度,要求我們老師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心里容得下班集中每一位學生。在學生出現過錯時,循循善誘;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學會克制,不跟學生“過不去”。教師教育學生,無不出于愛的目的,只有讓學生得到被愛的體驗時,他們才能從心里真正接受批評,進而改正不足。“教育的技巧全部奧秘在于如何熱愛兒童。”
二、注重實踐。靈活運用激情教學
為什么有的老師的課能使學生終身不忘呢?我想不光是教學內容打動了學生,同樣也是因為教師靈活地運用激情教學,教師的激情感染了學生,打動和震撼了學生心靈,使課堂充滿童趣,充滿靈性,精彩紛呈。
(一)激情,讓課堂點亮童心
生活需要激情,教學同樣需要激情。一位老師在聽了竇桂梅老師的《秋天》一課時曾作這樣的評價:“整整45分鐘,她忘卻了自我,忘卻了時間,沉醉在小動物們與落葉在秋天共舞的童話世界里,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河流,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仿佛與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觀賞和領略一派激情風光。”從竇桂梅老師的課中我們可以看出激情的力量。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五年級上冊的《遨游漢字王國》中,用肢體語言加上簡單的道具向學生演示了一個個生動的漢字,如“大”、“呆”、“吃”、“聽”等,學生在笑聲中,在直觀感受中,愉快地進入了“漢字王國”,激起學習的強烈欲望,學習的效果相當明顯。可以這樣說,教師在教學中那最亮眼、最鮮活、最具張力的激情不僅可以讓課堂點亮童心,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地感受、聯想、想象、體驗,從外在走向內核,從而體會文本的意蘊。
(二)激情,讓課堂精彩紛呈
教師如果帶著激情去上一節課,那節課肯定會上得非常好,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遺憾的是有的教師的課已經與激情久違了,有的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味同嚼蠟;有的玩技巧,搞喙頭,嘻嘻哈哈一節課就過去了;有的搞所謂的啟發式,毫無價值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問,問完了課也就講完了;有的熱衷于玩花樣,時而放錄音,時而看視頻,一會兒唱唱跳跳,一會兒擺弄課件,就是缺少激情,課也就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
智慧靈感來自激情,思維張力源于激情,彰顯教學個性需要激情,教師有了激情,就顯得神采奕奕,定能吸引學生,感動學生,激活學生思維,自然而然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精彩紛呈。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是表現父母之愛的文章:《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等,這些課文蘊藏著父母那深深的愛與責任。教學時,教師沒必要玩太多花樣,只需要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品讀感悟樸素無華的詞句,細細體會、認真體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父愛和母愛,從而悟出做人的真諦。而在第七組課文中,《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難忘的一課》、《最后一分鐘》等課文,字里行間飽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激情。面對被摧毀得面目全非的圓明園,我們心中是怎樣的一種憤慨?狼牙山頂峰響起的壯烈的口號聲,那樣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次次地震撼我們的心靈時,我們心中涌動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啊!1997年7月1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門前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上,當大大的數字零出現的那一刻,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香港,香港!可以想象,中國人民積聚心中的愛國情感已經噴涌而出。此時此刻,課堂上就沒必要隱藏這樣的激情。
三、點燃激情。澆灌熱情之花
許多老師工作幾年后常常發出這樣的感嘆:想起自己當年走上工作崗位時那種渴望,那種期待,那種激情,那種躍躍欲試,可如今厭倦了,興趣索然,總覺得不過如此,期待沒了,激情沒了,活氣沒了,銳氣沒了,個性沒了……總之,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甚至沒勁。從心理上說,上述情況的產生與職業倦怠心理有關。教師的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教師主觀心理因素。那么,教師怎樣才能重新點燃教學激情呢?
(一)激情,源于對工作的熱情
許多老師對自己的工作一直未產生足夠的激情與興趣,主要的問題在于忽視了自己對于這份工作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學會擔當,這是作為教師最為基本的職業要求。由熱愛自己的工作到對工作產生熱情,最后轉化為工作激情,這是教師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在課前、課中或課后給學生猜一些謎語,做一些小游戲,說一些歇后語,講一些笑話等等。課前進行有助于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中進行可以幫助學生緩解聽課疲勞,避免學生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提高學習效果;課后進行可以放松學生身心,給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回味無窮,激起他們不斷學習的欲望。教低年級時,筆者經常給學生講童話故事,如《小鼴鼠的故事》、《麥兜的故事》、《小巴掌童話》等等,和他們做“相反動作”的游戲,如說到“坐下”,學生就迅速起立,說到“摸左耳”,學生就摸右耳等,看誰的反應速度快,誰做得對。到了三四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拓展,在課堂中的游戲和故事也跟著變換,游戲可以是表演課本劇,可以是講講生活中的趣事,這時候,主角可以都是學生,但教師永遠要激情引導,適時點評。到了五六年級,可以講一些名人軼事,帶領學生玩一些充滿語文味的歇后語、對對子等游戲。學生在游戲中不但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同時在笑聲中不知不覺進入到語文學習的最佳狀態,語文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激情,源于用心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老師經常變換自己的授課模式,不斷地求異、求變、求新、求發展,在教學思路、教學設計、課堂應變,乃至問點的選擇、課題的解析、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結構的安排等方面,常常是新意迭起,使人覺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顯示出其教學的活力和魅力。其實,激情、創意往往在于舉手之間,就看教師是否開動腦筋,是否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雙積極肯干的手。
很多教一年級的老師大都有這樣的感受:在教學拼音時,大家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通過學校進行的拼音過關測試,在早讀或是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里賣力地帶著孩子們練習滿黑板的音節。然而,老師讀得起勁,學生學習效率卻不高。試想,面對枯燥乏味的滿黑板拼音,就是老師自己,每天一成不變地拼啊讀啊,不望而生厭才怪呢,何況那些生機勃勃、渴盼新奇的孩子。其實,可以這樣教學:在黑板上畫出一條大河,接著在河面上畫上一個個石墩子,一大片蘑菇鋪展在岸邊,再魔術般地變出一只小兔子,對學生說“今天早上,讓我們幫助小兔去采蘑菇吧,請注意石墩上會冒出不同的拼音,你要讀對了小兔才能順利過河哦。”于是,充滿愛心的孩子們會認認真真地讀,小心翼翼地帶著小兔子“過河”。在孩子們的熱情幫助下,小兔自然會順利上岸,可以采蘑菇了,這時蘑菇上也出現了拼音,原來,能叫出蘑菇的名字才能采下它呀!孩子們義讀開了。就這樣,今天采蘑菇,明天走迷宮,還有水果樂園,精靈花園,在一個個小游戲中,在一個個激情創意中,孩子們在課堂中漸漸學到了語文的知識。
人教版一年級的識字量非常大,學生住住是剛學完這個單元的生字,又忘了前一個單元的生字。針對學生易忘這個特點,教學時筆者曾嘗試采用白編生字詞匯表或含有生字的兒歌幫助學生學習生字。如學完第一冊課文《比尾巴》后,指導學生自編了一首兒歌:“誰的耳朵長?誰的尾巴短?誰的耳朵遮著臉?驢的耳朵長,馬的尾巴短,象的耳朵遮著臉。”在學完第十一至十五課要求掌握的生字“生、里、果、幾、用、魚、今、正、雨、兩、瓜、衣、來、年、左、有”等后,重新組合成一張詞匯表“今年、雨衣、正好、一生、兩用、瓜果、魚兒、同來、幾里、左右”,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完成了對一個單元或一篇課文生字詞的復習與鞏固,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而經常變換導入、過渡和小結,變換游戲規則,上課時注意對學生微笑,注意做一些夸張的表演動作,提高音量,加快語速,都可以讓我們的課章充滿激情。
因此,一名優秀教師應使自己多一份才情,少一份匠氣;多一份沉靜,少一份虛浮。在面對學生時容光煥發,精神振奮,目光如神,有一股“精、氣、神”,學牛才會情緒高漲,求知欲強烈,心中充滿陽光和朝氣。當走上講臺面對學生時,多一點激情,少一點平淡和死氣,用真情、真心、真愛感動學生,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們帶去一輩子的同憶。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