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14-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無疑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激勵每個學生“動”起來,讓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加深認識,發(fā)展個性,全面提高素質(zhì)。
一、對“動”的理解
課堂上的“動”與課堂的常規(guī)教學目的是互相統(tǒng)一的。課堂常規(guī)教學目的主要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先要對學生“動”的內(nèi)涵有正確的認識,“動”并不是指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以極高的興趣投入,能專注傾聽、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勤于動手的表現(xiàn)。課堂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講究教學民主,營造一種師生親密無間,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但要做到活而不亂、動而不亂、樂而不散。因此,教師要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每節(jié)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之一,貫穿于學習活動之中,使得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形成“活而不亂,動而不亂,樂而不散”的學習氛圍。
二、有效而巧妙的引導
(一)精心謀劃,把握時機,耐心輔導,讓學生適時而“動”
1.“動”在興趣之時。興趣是學生“動”的源泉,教師可以通過設疑、質(zhì)疑等方法口玉林市博白縣菱角鎮(zhèn)石柳村小學王運良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學生一旦對疑問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便會主動、積極地去解開疑問。筆者經(jīng)常在講新課時,讓學生通過對課題提問題,再通過討論引導設疑,激發(fā)學生“動”起來,自己去尋求答案。有時講故事只講到即將解開謎底,留下懸念,使學生擔心人物的命運,急于要了解故事的結局,這樣就能驅(qū)使學生積極地去閱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例如,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就講到小女孩擦了三次火柴,每次都幻想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都和她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到底是什么呢?然后就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去尋找他們想知道的答案。
(2)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強,遇事愛問為什么。在教學中,可根據(jù)這種心理特點,引導他們主動提出疑問。例如在教學《琥珀》時,先問學生:“什么是‘琥珀’?‘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課文中的琥珀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再請學生自己對課文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提:“為什么通過化石可知道這里的地殼發(fā)生的變化?”有的問:“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被包在里面?它們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面對這些,筆者首先肯定了他們認真鉆研的精神,緊接著要求學生自己看書,然后分成幾個“地質(zhì)專家考察組”展開討論,并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學生對自己“地質(zhì)專家”的身份非常感興趣,更為琥珀上的蜘蛛和蒼蠅著迷,于是通過讀書、看插圖、找依據(jù)、聯(lián)系已有的見聞,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煞有介事地介紹起琥珀的形成,這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動”在疑難之處。如在教學《黃河象》時,“假想黃河象成為化石的過程”一段內(nèi)容是理解的重點。教學時,筆者就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安排小組討論、畫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fā),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里,學生的發(fā)言機會、鍛煉機會就變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答案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了。因此,讓學生在疑難中全方位參與學習,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3.“動”在注意力分散之時。小學生天真好動,隨意性強,且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差。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在學生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時開展活動。例如在學習《齊天大圣大戰(zhàn)二郎神》、《武松打虎》等課文時,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較熟,所以在初步讀懂課文后就進行分角色表演。看完后,還可大家一起評議:“同學演得好不好?”“如果你來演,你準備如何改進?”這樣以演戲、表演的形式,學生既理解和運用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又達到消除疲勞、保持注意力的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觀念,大膽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的機會
讓學生切實“動”起來是實現(xiàn)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這一轉變的關鍵。以往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氣氛沉悶,效率低下,和教師一味強調(diào)師道尊嚴而壓抑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有直接關系。要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打破以往課堂上“一言堂”的局面,想方設法通過教改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動”的機會。與此相配合,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出格”言行和舉動,教師要表現(xiàn)出“大度”,要做到三多,即多肯定、多鼓勵、多引。導,要允許課堂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因為“混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學生對課堂學習目標的濃厚興趣。
例如,筆者在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學生們對媽媽的“精彩極了”和爸爸的“糟糕透了”兩種不同評價的認識產(chǎn)生分歧。有的學生認為“巴迪還小,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應該多鼓勵,鼓勵往往比批評更能促進人的進步”,有的學生則認為“如果一個人總是聽到鼓勵與喝彩,他就有可能迷失方向,進而認識不到自己的真實水平,這時就需要有人能及時地提醒,所以爸爸的批評指正沒錯”。這時筆者因勢利導,主持了一場辯論,引導他們暢所欲言,以利于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理解,培養(yǎng)發(fā)散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在“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兩種不同認識的言語交鋒中,不斷碰撞、不斷分析、不斷閃現(xiàn)出思想的火花,激發(fā)了表現(xiàn)欲望,在不知不覺中開發(fā)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成功體驗,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人的內(nèi)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素質(zhì)差異,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個體定不同的要求,而不是“齊步走”。要樹立讓每個學生都成功的信念,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的信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有困難、差錯、失誤,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如何對待很重要。冷淡、責怪、不適當?shù)呐u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語文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jīng)常讓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yè),如果答對了、做對了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其他層次的學生也參照此法。上課時,教師要堅持把微笑、把掌聲帶進課堂,把激勵帶給學生,多夸幾句“你能行!”把謙遜帶給學生,多問幾句“再讀給老師聽聽,好嗎?”把好學帶給學生,多問幾聲“還有不懂的嗎?”把成功帶給學生,多贊幾句“你真棒!”
另外,對于學困生筆者還經(jīng)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勵性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好。”“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只要努力,其他問題你同樣會回答得好的!”“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并使學生在心理上接受了語文老師。
“你的課堂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一半時間是老師在活動,你是個及格的老師;如果你是以老師活動為主,學生少量活動為輔,那你是個不及格的老師;如果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活動,老師的講解等活動只占三分之一,那你是個好老師。”語文教學一定要由“死”變“活”,由封閉走向開放。但教師要防止由于熱鬧繁華再蹈“費時多而收效微”的覆轍,要多給學生“動”的機會。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才能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