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積累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16-02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強調:“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學不好語文。”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積累與運用。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呢?具體來說要從誦讀、品悟、運用等方面人手。
一、狠抓“誦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因此,教師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從而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
(一)創設情境“讀”
例如,筆者在執教《陶罐與鐵罐》時,設置了一個這樣的情境:課本劇《陶罐與鐵罐》配音演員招募!學生由角色朗讀變成了角色扮演,通過靈活多變的朗讀和表演,不僅讓學生讀出了語氣,還讓學生理解了陶罐與鐵罐各自的特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縱橫比較“讀”
通過有比較的朗讀,使學生對文本內口貴港市港南區木松嶺學校黃秀蓮涵的解讀在語句的增刪、變換中豁然開朗,同時在比較中體味增刪、變換的妙處,認識語言的精妙。在比較朗讀中,詞句的優劣一目了然,達到選詞知文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將《老人與海鷗》一文中“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刪改成“它們站立不動,靜靜地為老人守靈。”讓學生在對比朗讀中充分地感受到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全情投入“讀”
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讀稱為“美讀”,所謂“美讀”就是人情入境地讀。每當上到情感突出的文章,在學生朗讀時,筆者會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緊皺眉頭,時而眉開眼笑,甚至手舞足蹈。在言傳身教下,學生都全情投入課文情節里,分角色朗讀、表演,在老師的感染下放開手腳,大膽演繹。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體現人與動物真情的文章,在引導學生學習“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這幾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盡快地理解老人對海鷗的無私關愛以及老人與海鷗的配合默契,先讓學生觀看老人照顧海鷗的相關圖片,而后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片段。當學生讀到“呼喚海鷗的名字”一段時,筆者會雙手攏住嘴,撮起嘴巴親切地呼喚;當學生讀到“喂海鷗”一段時,筆者會隨手拿起身邊的道具,邊做老人“邊走邊放”的動作,邊做海鷗順著老人的節奏“起起落落”的動作。在此基礎上再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老人對海鷗的關愛,在讀中想象老人對海鷗的親呢,在讀中感悟老人與海鷗的深情,他們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二、狠抓“品析”。深化語言積累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在鑒賞好詞佳句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
(一)品詞
課文中優美詞語很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積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詞語,描寫山川河流,自然百態的詞語,還有成語、諺語、歇后語、名人警句等。學完每篇課文后,要鼓勵學生把諸如此類的詞語摘抄一遍。對于課文后“朗讀課文,摘抄你喜歡的詞語句子”這樣的練習題與“日積月累”這一版塊,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起來。
(二)品句
一品用詞準確的句子。課文中有許多畫龍點睛的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加、減、換、調等形式引導學生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挖掘其蘊涵的意義。如《老人與海鷗》一課中,“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一句中的“撲”字就。是一例。教學時,可采用換詞法將“撲”字換成“飛”、“涌”等,然后進行比較,悟出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撲”字不僅寫出海鷗撲向老人遺像時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更能讓人感覺到海鷗們那種悲痛、無奈、急切、焦慮的心情。學生在品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品表現力強的句子。這些句子多半是細節描寫具體生動的句子。
三品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如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等。積累這樣的語句,不僅能使學生領悟語言的表達方式,還能使學生從中學習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品富有哲理、意味深長的句子。這些句子多半是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等。這些句子學生難以理解,教師應在學生初步領會意思后再讓他們品讀摘抄,學生在品讀摘抄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儲存庫”。
三、狠抓“表達”。在運用中積累
積累語言是為了用,并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語言的積累。只有通過運用才能真正使語言內化,完成語言知識的建構。
(一)創情景,促說話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靈活設計形式多樣的情景,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沉淀積累。
例如學習二年級上冊《識字1》這篇課文時,由于孩子們觀察的局限性,對田野里五谷豐登、瓜果飄香、春華秋實、秋收冬藏、大雁南飛以及樹林里那種層林盡染、疊翠流金、山河壯美的景色沒有足夠的感官認識,理解起來很困難。為此,筆者專門下載了相關的圖片并制作成課件,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對秋天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而后讓學生用書中的詞語來形容畫面。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了這些成語,積累了這些詞語,此時再讓他們說說秋天的美麗景色,效果就好多了。
(二)找空白,促想象
在語文教材中,會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想象,進行創作補白。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中“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老人的遺像的時候,它們大聲地嗚叫著……”,筆者緊緊抓住“它們大聲地嗚叫著……”這個空白點,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訴心聲:海鷗在對老人說什么呢?學生借著哀傷的音樂打開了自己思維的閘門,一句句飽含深情的話語脫口而出,有的說:“老人,您為什么這么久不來?而來了又一動不動的?老人,您回答我呀!難道我們再也聽不到您親呢的呼喚了嗎?再也得不到您的愛撫了嗎?老人,我們想念你呀!”有的說:“爺爺,您今天終于來了,可為什么一動不動呢?我們還想聽著你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呀!”有的說:“爺爺,您怎么啦?您為什么不再呼喚我們啦?難道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您對我們的呼喚了嗎?難道我們再也吃不到您那香甜的餅干丁了嗎?難道十幾年的深厚情意就這么結束了嗎?請您多待一會,我們的心里是多么想把我們的愛帶給您呀!您慢走!”小小的空白處,竟然給學生帶來這么豐富的想象,他們競然蘊藏這么充沛的情感,真是收獲不少。
(三)抓“小練筆”,強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的結尾寫得耐人尋味,給學生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所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如在教學完《窮人》一課后,筆者讓學生為文章續寫結尾。其中有的同學這樣寫:“……在漁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勞下,七個孩子終于長大成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學寫:“桑娜為了使西蒙的兩個孩子過得更好,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而自己的一個孩子卻不幸夭折了……”小練筆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為學生創設自由傾吐的作文氛圍,很大程度提升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四)設拓展,深鞏固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一篇課文學完后,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例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鼓勵學生去閱讀《安徒生童話》、《丑小鴨》、《拇指姑娘》;學完《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后,鼓勵學生讀原著。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拓展練習,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
如課文《橋》一課,文中描寫洪水的精彩語句很多,有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有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開始在路面上跳舞。”還有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筆者先讓學生品讀、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所包含的情感,然后布置學生摘錄這些句子,最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修辭手法來描寫春天的雨或者夏天的雨。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
總之,誦讀,品悟,運用,三管齊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定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