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激發數學思維“三適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81-01
數學學科具有獨特的性質,培養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三適時”。
一、適時開放課堂——為數學思維提供可能與空間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說:“數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自由性。”其自由性的實現離不開足夠的開放空間。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放課堂,才能為學生的數學思維提供可能與空間,從而使師生產生智慧碰撞的火花。
例如,在教學“分數再認識”時,我為學生設計了“擺紙條”活動。這個活動不僅巧妙引出了“單位”,更為學生充分理解分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上,我提問:“如果你手中的綠紙條表示1,那你手中的另外一個紙條表示幾?為什么?”將整個探究活動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活動中不僅“創造”了豐富的分數,更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至此,我還不滿足,繼續追問:“老師再擺一個黃紙條,這時怎么表示?再擺兩個黃紙條呢?……”讓學生依次想下去。這不僅滲透了極限思想,還慢慢加深了對核心內容——分數單位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認識》一課時,我圍繞“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理解,設計了“小棒圍圖形”活動:“4根小棒圍成的四邊形會有多少種不同的形狀?3根小棒圍成的三角形又會有多少種不同的形狀?”引發了學生自主而有效的探究活動。本過程,學生不僅借助操作重溫了以前所學的四邊形的特征,為認識三角形提供了知識儲備和經驗參考,同時,也為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提供了素材和直觀感知。更重要的是,本環節巧妙構建了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對比,從系統的角度來把握圖形的特征,宏觀視野,微觀推進,扎實有效。
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只要教師敢于放手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敢于把課堂的學習空間進行開放,就能夠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深入思考,從而讓數學課堂更高效。
二、適時巧設沖突——使數學思維更深刻
教學設計時,我們要抓住時機,制造矛盾,引發沖突,使有價值的問題及時出現,讓學生去思考與探究。
例如,在教學《認識菱形》一課時,我結合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在認識其他四邊形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結合課件動態演示四邊形的變化情況,巧妙引出“菱形”,并制造了“在原來的基礎上,怎樣把菱形加進去?菱形與其他四邊形的關系如何表達?”這一認知沖突。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了充分的分析與表達。透過他們豐碩的“成果”,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深刻思考。巧設沖突,不僅激發了學生深度探究圖形間相互關系的熱情,同時也在探究中加深了對菱形特征的理解,實乃一箭雙雕也。
又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一課時,我由“兩杯果汁,一次變化,初步理解‘倒推’策略”的環節引人,接著便進入了“一杯果汁,兩次變化,深化‘倒推’策略”的環節——“一杯果汁,老師先喝了80毫升,又倒進60毫升,現在有240毫升。這杯果汁原來有多少毫升?”我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創新,便于學生系統理解,更巧妙地引發認知沖突——兩種量的一次變化好解決,而一種量的兩次變化怎么辦呢?為學生留足了思維空間,讓其深入探究。
三、適時點撥——使數學思維走向深入與創新
學生高質量的研究活動,離不開教師適時、巧妙的點撥。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進退自如,“該出手”時“才出手”,不斷扮演著“攪火棍”的角色,把學生的探究之火“攪”得愈燃愈烈。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我借助魔術般的“撕紙片”情境引出“退”的策略后,繼續“撕紙片”,并不斷提出新的挑戰:“照這樣撕下去,每次分別會是多少片呢?能撕成2010片嗎?能撕成2009片嗎?”學生茫然。這時,我及時點撥,借助華羅庚的話語,揭示知難而退,遇到困難可以退一步,回頭看看,找規律,再進一步探究。這里,我及時、巧妙地點撥,“猶如一盞明燈照耀著學生走進奇妙的數學隧道”,讓學生經歷了“猜想一驗證一結論”的完整過程。
總之,發展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數學教學的主要價值取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維,從而讓數學課堂更高效。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