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閱讀教學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38-02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睂嵸|上其指向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常規性思維相對,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聯系,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獨創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努力構建民主和諧、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勤于思考、多讀、多想、多說,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我們要創設條件,優化教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想象
思維過程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準確、貼切、生動的語言。因此,任何形式的思維訓練,都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訓練之外,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更是如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第一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從文本中汲取各類信息,讓他們投身于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中,從而積累知識,拓寬眼界,總結經驗。這就要求閱讀教學中,我們切忌在學生對語句文字理解還模糊的情況下,就讓他們摸不著邊際地去對某個故事或情節進行沒頭沒尾的“發散”,去“開放”。第二,直覺思維是創造的基點,是創新的源頭。小學生思維仍處于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會經常無意識地借助事物的形象或故事的情節進行想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緊密結合教材,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因素,善于啟發誘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基礎,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身份、不同背景去展開想象和聯想,把文本中的文字信息通過想象,轉化為生動、感人的畫面。
例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課的結尾是這樣的:“40年后,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庇形唤處熥プ∵@一文本,對學生進行想象訓練:“美穗子是如何謝恩的?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學生先在課外收集資料,了解當年的史實,再進行續寫,寫出了一篇篇生動而合情合理的文章。對小學生來說這就是一種組合式的創新思維訓練。
二、在閱讀中引導學生的質疑和求同存異精神
(一)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創新思維大多起源于疑問。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有疑問才會去探索,去探索才會有創新。其實學生能夠質疑教師甚至教材,是他們主動學習的表現之一,更是培養創新能力所不可少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研讀并發掘文本中所蘊含的創新素材,鼓勵學生多角度質疑問難,全方位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例如,學完《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學生提出:為什么課題叫“天游峰的掃路人”,天游峰的掃路人與其他掃路人有什么區別嗎?通過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明白了:天游峰上的掃路人為維護天游峰美麗的風光作出了貢獻,值得稱頌。如果沒有他們,壯麗的天游峰風光何以名揚天下?游人們何以如此方便、歡樂?另一方面,又使孩子們懂得: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的題目與內容表面上看來有所出入,不符合自己的思維邏輯,但往往這正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設計。通過討論,既讓學生對天游峰的掃路人的自強不息、熱愛生活、自信、豁達開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讓學生領悟了“審題、命題,確定中心”這個寫作秘訣,堪稱一舉兩得。
(二)開展交流合作,引導學生的求同存異精神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從眾心理較重,求同成為他們的心理和思維的定勢,也成了他們所認為的最保險的思維方式,事實上這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發展學生求異思維;允許學生對教師、對書本提出質疑,而且允許學生的奇思妙想或異想天開。因為學生在與課文、作者對話后,每人所獲取的信息豐富多彩,不盡相同,對文本的領悟也帶有個性色彩,提出的問題也是迥然不同。就在想法和理解分歧處,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或同桌交流,進行文本的研究,讓他們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敢于質疑、批判,大膽假設,充分聯想,使他們的個性得到飛揚。
當學生們積極標新立異,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提出許多創造性的假想和推斷時,往往對文本的理解參差不齊,想法偏差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們去聆聽別人的見解,對他人的合乎情理的見解也進行認同,聯想、比較、互相彌補,以取得真實的統一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擇機適時地將學生的思維和理解存在較大分歧和爭議的知識點,引導到求同的軌跡上,使他們真情實意地感受文本,得到正確并富有個性的領悟,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創造性成果。
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教學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教師先讓學生組織辯論:天游峰的掃路人累不累?分成正反兩方。學生根據文本和生活實際展開激烈的爭辯。有的說掃路人不累,主要是依據文本中掃路人的話;有的說掃路人很累,主要是依據老人的年齡、工作強度及孤獨感。通過辯論,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體會了掃路人的自強不息、樂觀、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