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39-02
先來分享一個故事:古代有位畫家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考查三個學生的繪畫能力。一個學生畫了四面高山、懸崖峭壁,中間有座寺院,另外一個學生畫了峰巒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個學生未畫山也未畫寺,他畫了數節石階通向小溪,一個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躍然紙上。三個學生面對相同的考題,所描繪的畫面卻大不相同。雖然構思有優劣之分,但畫面卻是他們對考題發揮不同想象獲得的獨特創作。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啟示:面對具體言語對象,放飛想象的翅膀,會獲得對言語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引導學生獲得個性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里,我對此聊陳淺見。
一、望文生圖變換想。生成個性化畫面
漢語具有很強的形象性,有時,一個漢字,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就是一幅畫,一幅帶有學生個性色彩的畫。而語言文字轉換成畫面的這個過程,需要想象的參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把課文中用文字敘述或描寫的景物、人物、事物,轉換成學生頭腦中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如教學《大禹治水》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內容:洪水終于退了,大地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讀到“大地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句子,聯系課文第一段的描寫,發揮你的想象,說說你的眼前會出現什么樣的景象?
生1:農民開始耕種,地里種上了地瓜、花生,人們開始建設新生活。
生2:田野綠油油的,小草綠了,村里又建起了新房。
生3: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花兒怒放了,小動物們出來了。
生4:動物們都出來了,小鳥在枝頭快樂地叫著,蝴蝶在翩翩起舞。
師:是啊,洪水不再肆虐,大地又恢復了生機,人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一切要歸功于大禹的無私奉獻和聰明智慧,讓我們滿懷崇敬之情朗讀這一段。
教師抓住“欣欣向榮”這個富有生機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系語境,展開合理的想象,使詞語變成靈動的畫面,化做鮮活的情境。通過不同畫面的想象與補充,同時與第一段所描寫的情境對比,學生不僅對“欣欣向榮”這個詞語有了準確、透徹、獨特的理解,對大禹也自然而然產生了敬仰和愛戴之情,對課文所蘊含的意義體會得更深刻。
二、巧用“留白”補充想。生成個性化情節
很多作品,尤其是敘事類作品,作者對情節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緊針密線、巨細無遺的抒寫,總要給讀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補充的“空白”。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引導學生用想像去發現、去填充,可以生成富有個性的生動的故事情節。這樣一來,閱讀的過程便成為學生個性化再創造的過程。如教學《丑小鴨》一課第四自然段的內容:丑小鴨來到樹林里,小鳥譏笑它,獵狗追趕它。它沒有朋友,只好繼續流浪。
師:是啊,丑小鴨在成長中經歷了許多的痛苦,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丑小鴨在流浪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什么情況,它是怎樣度過的?
生1:白天,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里,丑小鴨找不到食物,只有啄樹皮填肚子。
生2:晚上,到處一片漆黑,丑小鴨蜷縮在樹樁旁,聽著狼嗥叫,嚇得全身發抖。
生3:在某個雨天,大雨沖毀了丑小鴨的臨時棲息住所,它只好又開始流浪的生活。
師:可憐的丑小鴨,它一個人孤孤單單,沒有親人朋友的陪伴,一路上忍受饑餓,躲躲藏藏,獨自傷心。
面對丑小鴨的流浪生活,課文沒有詳細描述,只是簡單地一句話帶過,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老師抓住這個藝術空白,引導學生想象丑小鴨的流浪情節,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他們想象的情節固然不同。不同的情節相互補充,相互映襯,豐富了學生對丑小鴨悲慘生活的個性化體驗。
三、由表及里深入想。生成個性化情感
小學課本里很多敘事類課文,側重描寫人物的肖像、言語、行動,側重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風貌。教學時,讓學生透過這些描寫,窺見或感受人物內心的活動,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能夠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完整、豐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也更深刻。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那嚴肅的表情,那深深的嘆息,最令人難以忘懷。雖然伯父沒說一句話,但可以想象,當時魯迅內心很復雜,他可能怎么想?他在為誰嘆息?
生1:拉黃包車的車夫受傷了,這么多人在街上來來往往,卻沒有一個人去關注他,這個社會真是太冷漠了。他在為社會的冷漠而嘆息。
生2:這個拉黃包車的人真是可憐,連一雙鞋也買不起,光著腳在冷得像冰的天氣里跑。這個社會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別真是太大了,什么時候窮人才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在為窮人的悲慘生活而嘆息。
生3:這個社會這么黑暗,這么落后,中國什么時候才能變得富強,窮人什么時候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在為自己的無奈而嘆息。
師:是啊,他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的命運而嘆息!此時他的內心思緒起伏,多少憂慮,多少憤慨!請再讀讀這段文字,試著去觸摸那顆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以學生的閱歷、文化底蘊、語言修養水平,要想真正深入魯迅當時的復雜內心,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魯迅的表情、神態想象探究魯迅當時的內心活動,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魯迅的內心深處,體會魯迅當時憂國憂民的復雜心情,學生透過魯迅的外表,深入到他的內心,傾吐出他的肺腑之言,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四、標新立異發散想。生成個性化見解
要獲得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很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生的思維解放出來,擺脫“標準答案”的束縛,將學生引向一個更為廣闊、更為開放的空間之中。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打破思維慣性,改變單一的思考模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大膽想象。如在教學《跳水》一課第五自然段的內容:正在這時候,孩子的父親——船長從船艙里走了出來,手里拿著一支槍,本來是要打海鷗的。他看見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就立刻向他瞄準,同時喊:“跳到水里,趕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開槍了!”小孩在上面搖晃著,沒有聽明白爸爸的話。“跳到水里,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在父親剛喊出“三”的時候,小孩把頭往下一低就跳了下來。
師:想象一下,當父親數到“三”的時候,如果孩子還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1:不會開。船長拿槍本來是打海鷗的。
生2:不會開。父親這樣說是為了逼兒子跳水,而不是為了殺兒子,即使他不跳水,父親也會另想辦法救他。
生3:我想會開。但船長會朝別處開槍,通過槍聲逼迫孩子跳水。
師:是啊,不管遇到的情況多么危險,多么復雜,船長都會沉著冷靜地采取措施的。
學生圍繞“如果孩子還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進行想象。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感悟船長作為一位父親愛護孩子,面臨危險沉著冷靜的品質。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閱讀活動是學生獲得個性體驗的一種創造性活動,而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是實現這種創造性閱讀的重要渠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放飛思緒,展開想象的雙翼,讓學生的創新思維遨游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