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作文信息反饋學習遷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41-02
學習的遷移,歷來是學習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遷移即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比較、分類,學會想象、記憶、推理、判斷,甚至于創造,能把學校中學得的知識、技能、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應用到未來的實際工作和學習中。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目前閱讀與寫作脫勾的問題還存在,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語文教師沒有教會學生把閱讀中和教材中的知識遷移到寫作實際中,變為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整體素質。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大方面著手,把教材中的知識和閱讀能力遷移到寫作中去。
一、刺激學生內驅力。推動學習遷移
人的某種需要是激起他們行為的動機。心理學家認為,當人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機體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即“內驅力”,能促使個體釋放出一定能量或沖動,喚起個體產生行動的動機,滿足個體需要。
學生學習的遷移如果能產生“內驅力”就很容易完成,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文時引發學習動機呢?首先,要掌握火候,趁熱打鐵。作文課上,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一篇文章,他們這時的心情是急切盼望,焦急和不安,他們等著老師對他們作文的評價,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在班上“發表”。這就是老師進行信息反饋的最佳時間,所以,教師在學生上交作文后,應盡快批改并反饋給學生。其次,抓住學生好奇、好勝、希望受贊揚的心理特征,進行鼓勵表揚。評講課上,筆者對學生一個成功的章法和段落,用好的一個句子和詞語,都給予真誠的肯定和表揚,讓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都能得到認可,給學生滿足需要的樂趣。然后學生才能將這種樂趣遷移到求知的欲望上,引發滿足需要的內驅力。例如學生把獲得老師的肯定作為習作的追求,千方百計地要把文章寫好,為了寫好文章,課堂上認真聽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和分析,對中心的突出、篇章的布局、句子的錘煉、字詞的推敲等,他們都專心地聽,認真地記。作文時,他們把課堂上所學的寫作知識,如課文的結構、層次、句式、能用的詞語等,都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從而使寫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這種以激發動機而實現的遷移,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的一項學習遷移措施。它靠激發學生的動機力量來完成認識過程,以鼓勵表揚的方式促使學生多次成功,體驗滿足需要的樂趣,不斷引發求知欲,并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從而順利地實現了學習遷移。
二、利用批改符號設計練習。促進語文基礎知識的遷移
筆者在批改作文時,運用各種批改符號標出作文中的問題,然后根據符號設計練習,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訓練,使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有效地遷移到學生的寫作中,促使學生練出扎扎實實的字、詞、段基本功。
(一)改錯字
三年級學生使用漢字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初寫作文時,免不了寫一些錯字。寫作時,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把錯字改正過來,并且組一個詞,再根據詞寫一句話。這種發散性思維訓練,使學生既知道這個字怎樣寫,又知道這個字怎樣用。
(二)別字組詞
三年級的基礎訓練中經常設計有同音字、同義字、形聲字辨析練習,筆者把這些習題歸納起來,按詞的意義、詞的使用范圍、搭配對象、感情色彩等方面分類,然后教給學生使用的方法。學生在做這個練習時,按老師教的方法,把作文中用的別字和應該用的字組成一組,進行分析比較后,再組詞造句。以上訓練提高了學生辨析詞義、使用詞語的能力。
(三)改詞語
這個訓練是把作文中用得不當的,顛倒了詞序的詞語進行修改和調整。筆者要求學生聯系語文教材上的例子,根據老師講課時的指導,認真推敲,力爭尋求適應自己作文語言環境的動詞、形容詞,旨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文風,養成錘煉語言的好習慣。
(四)改病句
筆者在平時訓練、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結構時,讓學生知道一個句子只要包含“誰”、“干什么”、“怎么樣”,就是正確的句子。并且讓學生堅持每天分析5個句子,每節語文課前拿出分鐘讓學牛輪流在班上說一段話,或講一個故事,行讓全班同學評判:說的話中句子是否正確?有無病句?有則集體改正。通過這些準備,學牛完成了判斷句子是否正確的認知過程。然后讓學生把教材的改病句習題中的例子與作文或平時說話的病句進行對比,并運用這些知識對自己作文中的病句用改、換、增、刪的方法進行修改。
(五)改病段
修改病段側重丁訓練學生修改句序排列混亂的作文。語段訓練是三年級重點,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組織這樣的練習,如果學生在作文中出現了問題,就引導學生運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
以上這些訓練,既鞏固了學生在課本中所學的知識,又促進了對這些知識在新條件下、新的知識環境中的活學活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遷移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三、復讀作文,寫好小記,完成舊經驗向新經驗的遷移
學牛在老師批改、講評,自己思考、練習的基礎上,重新閱讀自己的文章,并對此進行客觀的評價,找出成功或失敗的原兇。乃外學牛要回顧當時的寫作情景,從心理上、情緒上、態度上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最佳的寫作狀態,積累寫作經驗。
筆者以此目的設汁了訓練,某化學生在一篇小記中寫到:
老師,我為了寫好《兔子》這篇文章,一連五六天,天天下午放學后跑到離我家二三里的外婆家,因為外婆家的兔子要生小兔子,我要把剛生下來的小兔子寫在文章中,讓老師和同學都知道它是什么樣的,生活習性怎樣。那天夜里下大雨,剛好母免生了,我一直守在它們身邊,進行觀察,熬得感冒了一場。但我不反悔,要寫好文章,不吃苦不行。
這位同學寫出了作文時的經歷和感受。這個練習的設汁有兩個作用:
一是學生通過小記把作文時的信息反饋給教師,使教師看劍了學生作文時的艱辛、焦慮和無奈,也感受到學生成功后的幸福和喜悅,為教師的作文指導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使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寫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寫作時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是這種信息反饋是學牛在反復感知文章、感知當時寫作情景后作出的反應,他們重新回顧當時的寫作情景,整理寫作思路,總結經驗教訓,以便在今后的寫作中進行吸收、借鑒,變為新的經驗。
學牛將教材中的知識,閱讀時的技能遷移到寫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寫作水平,寫作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在知識能力的正遷移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們的智力也會得到發展。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