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作文教學 自改互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一0045-02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公認最難的是作文教學,讓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事則是批改作文。傳統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循著“學生寫,教師改”的原則,弊端是老師辛辛苦苦地改,學生走馬觀花地看,收效甚微。為此,筆者在《指導小學生自改與互改習作新思維》的課題研究中,嘗試改變教師批改習作一包到底的做法,提倡作文由學生自改和互改,體現作文教學的過程性與合作性,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與潛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指導學生學會自改和互改作文,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師必須遵循從易到難的規律,即開始簡單,逐步提升,最后個性發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扶”得到位,不妨嘗試如下做法。
一、提出要求。先扶后放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改作要求和步驟(如表1)。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初次嘗試評改作文,教師要求不宜過高,學生只要能說出其中的一點就應該給予肯定,鼓勵其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做到先“扶”后“放”。當然,教師也可選擇典型例文段,按要求指導全班修改,拋磚引玉。但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在指導學生互改的過程中教師也可嘗試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同桌互改。優點是學生人人參與,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修改作文的主體,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能根據要求做點評,有些評得還很到位。缺點是后進生不會評,修改不恰當,評語寫得亂七八糟。
方法二:小組長評改。優點是學生人人參與口頭評改,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修改作文的主體,小組長能根據同學們的評改意見作出修改,評改較到位。缺點是小組長包辦動筆,耗時多,作文水平較差、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得不到動筆實踐的機會。
方法三:骨干學生評改。此種方法是教師從班上選5到10名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作為教師的助手,幫助改作。優點是學生領悟快,評改較到位,部分學生改作能力提高快,減輕了教師的改作負擔。缺點是參與面不廣,耗時多,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得不到動筆實踐的機會,改作能力提高不快。
當然,還有一些批改形式,也可穿插進行,如集體批改、共同批改等。集體批改多有議論,而共同批改指找一篇比較典型的例文,讓學生都來改這篇文章,看誰改得好,教師最后作出總評。其實,骨干學生批改、集體批改、共同批改等方式,都可視情況靈活使用,綜合進行。在學生自改或互改完成后,可將作文本在小組內交換傳閱,并對評改人的評改情況進行討論,發表看法。學生終評時,再寫出評語和分數(以百分制打分),并簽上評改人的姓名。最后各小組推薦好、差作文各一篇,上交老師。教師批改時重點審閱學生推薦的作文,其他略看(課外進行)。
按固定評改方式實踐數次后,漸漸地,每位學生就都能掌握一定的批改方法,有的甚至還能圍繞一篇作文寫出中肯的評語。
二、歸納方法。先易后難
(一)修改習作的主要步驟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指導學生改作文,歸納起來,無外乎要抓好以下四步:①改,修改錯別字,修改運用不準確的詞語,修改病句;②劃,用波浪線劃出文中的美詞佳句;③批,在作文空白處批出作文的精妙處或不足處;④評,寫評語,談自己閱讀此文后的感受。
以上四步,學生感到最難的是寫評語,教師可重點加以指導。中年級可從“內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書寫是否工整,是否能用上學過的好詞佳句,是否達到本次習作的重點要求”等方面來評;高年段可從“結構是否完整,條理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書寫是否工整,是否能運用學過的表達方法寫出真情實感,是否達到本次習作的重點要求”等方面來評。
(二)修改習作的重點
當學生掌握自改與互改的基本方法后,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引導學生修改自己或別人的習作。可先引導學生明確修改的重點為“文題相符、有詳有略”,難點為“內容有意義,生動、有趣,圍繞中心表情達意”。具體對策為:
第一步,“找毛病”。根據寫作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檢查:一查審題是否正確,二查中心是否明確,三查材料是否典型,四查內容是否具體,五查層次是否分明,六查語句是否通順,七查標點是否正確。
第二步,“動手術”。即針對文章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根據原文“毛病”大小,可以分為大改和小改兩種。大改是指文章總體有毛病,如偏離題目,中心不明,詳略不當等,這需要重寫。小改主要是糾正語言文字上的毛病,方法是增、刪、改、調。“增”,就是充實文章的內容,添加必要的字詞;“刪”,就是把多余的字、詞、句、段刪去,把重復的內容、噦嗦的語句改得簡潔、明白;“改”,就是把不合理、不通順的語句改得合理、通順。“調”,就是對文章結構不合理和詞序不對的地方作必要的調整。
(三)修改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整體和局部的結合。整體和局部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修改主題,要看文章各部分材料是否能充分表達這個中心;修改字詞句段,要從全文需要出發,把它放在整篇或整段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分析。
二是修改和觀察結合。修改時發現的問題,靠“合理想象”不一定能全都解決,如內容不具體、材料不準確等,往往就需要進一步觀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了解,觀察分析,才能收集到更具體、更準確的材料,從而解決好不準確、不具體的問題。
三是自己修改和請人幫改相結合。修改文章應以自改為主,但當在修改過程中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可以請別人幫修改。如可以把稿子念給別人聽,請他們提出意見,自己受到啟發后再改等。
(四)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困生
1.示范。教師有針對性地示范批改,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修改作文。示范批改著重說明意圖:作文怎樣改?為什么這樣改?還有哪幾種改法?使學生明確修改目的、方向和內容。
2.讀改。學生完成作文初稿后,教師選擇好和不好兩篇作文在全班讀改,學生分別談看法,好的要學習,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3.實行“二步批改”。“二步批改”即教師審閱學生草稿,不加刪改,先將主要錯誤和不妥之處標出,學生遵照“改一讀一改”步驟修改:先據符號改草稿,再讀給同學聽,發現問題再按“換、添、調”方法進行修改。“換”就是意思不明確的要換,“添”就是不具體的內容要添,“調”就是層次紊亂的要調。完成后再謄抄作文給老師批閱。“二步批改”步驟多,但能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都關心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利于培養他們自覺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4.做好謄抄,讓學生在“看”與“謄”中學習修改作文。“看”就是要求學生把作文仔細看一遍,訂正錯別字,特別注意改動的地方,探究為什么要這樣改,鼓勵學生對批改提出質疑。“謄”就是對批改后的作文,學生在看后,該要改正的就改正,然后在另一個本子上謄抄一遍。這樣做雖煩瑣,但效果好。
5.通過講評、觀摩,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講評觀摩,也是培養學生修改作文興趣的重要一環。如挑出有代表性的幾篇作文,將修改情況向大家講一講。對改得正確之處,加以肯定;不妥之處,應懇切指導,正面鼓勵,不搞簡單批評。在教室里布置“美文”欄,公布優秀作品和修改情況,供大家學習,既學寫法,又學改法。對于平時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要“沙里淘金”,如發現一篇作文中偶有一詞一句用得較好,就要多多鼓勵他們。
三、指導學生修改習作的教學效果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自改與互改作文的能力,不但能減輕教師改作的壓力,還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效果明顯。
第一,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還學會指導別人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第二,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對別人的短處則引以為鑒,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每次又都抽簽換人,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習作都換人改,看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
第四,批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師只抽查翻閱一部分同學的批改結果,這樣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且保持較濃厚的閱讀興趣,容易激發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造潛能。教師還可將節省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心理,研究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
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指導的繼續和深化,教學生學會自改與互改習作,不但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還能激勵學生認真寫作,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