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56-02
【教例】
《倔強的小紅軍》一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過草地時,一位掉隊的小紅軍巧妙地說服要幫助他的陳賡同志,結果犧牲在草地上的故事。由于課文內容距今比較久遠,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當時艱苦的生活環境和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對反映小紅軍倔強性格的作用。因此,筆者根據學生好動、愛模仿的特點,設計了以組織角色演練為主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合作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將教學過程簡述如下:
學生讀課文兩遍后,檢查其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及對課后思考練習題的理解情況,然后進行角色演練,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
師:同學們想不想當演員?
生:想!(興趣高昂,紛紛舉手。)
師:要想當演員可不太容易。一要認真研究劇本(即課文),二還要有一個好的組織者——導演。下面請大家六個人一組,先認真地研讀課文,然后推選導演和演員,在組內試演,最后匯報評比,我們看哪個小組演得最好。(教師布置任務后,學生迅速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細讀,圈劃詞句,沉思揣摩,比劃動作,交流討論,個別組甚至還制作簡單的道具。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十分鐘后,各組學生匯報表演。從第一小組出場到最后一個小組表演結束,學生始終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或認真演出,或仔細觀看思考,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對該如何演小紅軍的語氣、動作、神態的問題,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說,小紅軍的動作要輕慢,遲緩而無力,語調要低沉無力,神態要“滿不在乎”,這是因為當時小紅軍處于寒冷、饑餓、極度勞累的情況下。有的卻說應該完全相反,小紅軍動作要利索,語調要高昂、堅決而肯定,同樣是因為“滿不在乎”已經充分反映了小紅軍面對眼前的一切困難卻無所畏懼;且這時候要說服陳賡同志,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裝好樣子,這樣才能體現出倔強,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陳賡信服,使我們感到可信。再如,小紅軍輕輕地拍干糧袋的動作,有的組重拍,有的組輕拍。拍重的小組說這樣才能更顯示出小紅軍對眼前困難無所謂,而輕拍的小組則說,小紅軍知道干糧里只有骨頭,拍重了一是小手受不了,二是干糧袋不陷下去,會引起陳賡同志的懷疑。
幾個小組角色演練完畢,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已經不攻自破了。
《倔強的小紅軍》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重點段(第二至十段)。
二、教學目標
(一)讀課文,體會并學習小紅軍的優秀品質。
(二)能掌握課文新詞。
(三)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通過詞句,了解小紅軍怎樣倔強及原因。
四、教具
投影課件、小黑板、朗讀帶。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過程
(一)推薦名人名言,促學。
1.你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嗎?希望你從中得到啟發。
2.剛才大家都能從不同層度理解了這兩句名言的意思,那么這節課我希望同學們能像名言中說的那樣,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深入挖掘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匯報交流,揣摩語言,形成板書。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大意。下面誰來說說“倔強”是什么意思?
2.課文哪幾段是寫小紅軍的“倔強”的?
3.哪幾個地方可以看出小紅軍“倔強”呢?這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4.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把這一部分內容讀一讀,并畫一畫,想想哪些詞句最能體現小紅軍的“倔強”?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可以四人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同桌合作學習,也可以自己獨立研究。
5.匯報交流,揣摩語言,體會情感。
(1)要他“騎一會”,他“滿不在乎”。“滿不在乎”是什么意思?他對什么“滿不在乎”?結合上下文:饑餓、寒冷、孤單——你會做“滿不在乎”樣子嗎?(演練、評議)誰能用這個詞語說句話。面對饑餓、寒冷、孤單他都不在意,說明了什么?
(2)要他“騎一段”,他要求“挺腰比賽”(強裝)。
(3)要他“一塊走”,他說“等同伴”(借口)。
(4)要他“吃下去”,他說“比你多”(騙的)。
(5)結合板書,說說小紅軍倔強。(陳賡見到掉隊的小紅軍一心想幫助他,陳賡首先想到這小鬼一定是走不動了,叫他上馬騎一會兒,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說。但小紅軍卻擺著一副滿不存乎的樣子,把腰一挺,說明自己走得動,不用騎馬。陳賡只好提出:要和他一塊走,可以給他一些照顧,但小紅軍又以“等同伴”為由拒絕了,在這種情況下,陳賡取出一小包青稞面,要他吃了,但小紅軍卻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糧袋,謝絕了陳賡的幫助。)
6.小紅軍為什么這么“倔強”?(說明小紅軍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拖累他人。)
漫漫長征路,留下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呀:《金色的魚溝》中的老班長,《豐碑》中的軍需處長、《軍神》中的劉伯承、《草地夜行》中的老班長……還有今天我們學習的《倔強的小紅軍》中的陳賡同志和小戰士。他們的故事催人淚下,他們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人們前進,此時,你不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嗎?
學生說話練習。
7.學生質疑。學習了第三至十段,你還想知道什么?(生提生答,師點撥指導。)
8.分角色朗讀、演練。
(1)同桌分角色朗讀。
(2)布置小組分角色演練。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當導演和演員,當好演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認真研究劇本。二還要有一個好的組織者——導演,下面請大家以組為單位。先認真地研讀課文,然后推選導演和演員,在組內試演,最后匯報,看那個小組演得最好。
(師巡視,提醒學生對照詞句劃一劃,仔細體會神態、動作的作用。)
(3)角色演練匯報。
七、總結
當小紅軍說服陳賡讓他騎上馬走后,陳賡心情平靜不下來,突然他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呢?我們將在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教學反思】
《倔強的小紅軍》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但由于內容距今久遠,與當今生活在小康社會的城鎮孩子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他們學習起來會覺得十分枯燥無味。因此,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好本篇課文尤為重要。上了這節課,筆者認為,采用角色演練的形式,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牛合作探究。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結合教材、學生等實際情況,選擇好恰當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意做、樂意玩,在愉快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這節課的角色演練形式就是根據學生愛玩、好動、喜歡模仿的特點而設汁的。
和以往的教學實踐相比較,筆者深刻地體會到:由于趣味性強,學生參與面大大提高,幾乎達到了人人積極參與;學生理解如“倔強”、“滿不在乎”等重點詞句,不需冉用翻字詞典了;理解“小紅軍的動作、神態、語言對表現倔強的作用”等學習難點,也不需老師再設計一連串的問題來問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思考、翻書同答了。學生在合作中進行演練,在比劃動作、揣摩探究語言中發現行解決問題。整節課教師始終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始終興趣盎然,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