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聊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61-02
“聊課”是指用平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把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聊中學、學中聊”。學生在興趣中進行聽說讀寫、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學生互動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綜合素質。“聊課”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把老師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自主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一、學案是“聊課”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
要使聊課有效進行,教師課前必須給學生學案,學生用筆與文本聊。學生運用學案走進文本,自主學習,積累和運用知識,了解課文內容,觸摸學習的重難點。假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則作好記錄,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與同學交流,向老師質疑。
下面是筆者針對《魚游到了紙上》一課的教學目標給學生制定的學案。
①把《魚游到了紙上》讀五遍,說說課文主要寫什么?請你概括出來寫在小卡上。
②你收獲了哪些字詞,想一想你是不是會用“賞心悅目”、“全神貫注”等詞?請把它們寫在卡上。
③請用——在文中劃出帶有“游”字的句子。想一想怎樣通過你的朗讀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
④把描寫聾啞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抄寫下來。請你邊讀邊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么?(在課本的句子旁邊寫上批注)
⑤你收獲了人物描寫的哪些表達方法?選喜歡的一種試著仿寫。
⑥你有什么不明白請提出來。
二、聊伴是“聊課”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
聊課要聊得精彩,除了有聊的資本以外,還要有聊伴。“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起來彼此得到了兩種思想。”課堂上,教師要單獨開辟“聊課”的時間,允許學生找喜歡的聊伴(教師、學生都可以)聊一聊字詞句、文章表達、收獲等。
下面是學生根據學案自主學習,與聊伴交流的情景。
生1:我最欣賞那一段“喲(v6),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我聽著,好像真的聽到文中哪個小女孩驚奇贊嘆的語氣。
生2:我喜歡的句子是“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這是人物的神態描寫。從“呆呆地、靜靜地”我體會到聾啞青年看畫時是多么專心呀!
生3:我喜歡的句子在127頁第二自然段“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靠著欄桿看金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真是賞心悅目。”我從字理去理解“清澈見底”一詞,“清”和“澈”兩個字都帶有三點水,說明與水有關,“清澈見底”文中是指玉泉的池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或魚蝦。請大家跟我讀。
生4:我能用“清澈見底”造句。我造的句子是:“我的故鄉思練鎮梅嶺村,村前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水中魚蝦游來游去。炎熱的夏天,小朋友們在水里嬉戲玩耍,好不愜意喲!”
生5:我喜歡第二自然段中“靠著欄桿看金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真是賞心悅目。”“賞心悅目”一詞的意思是懷著非常愉快的心情欣賞。從這個詞中我仿佛看見青年哥哥看到金魚互相追戲,互相爭食時情不自禁笑起來的神情。
由此可見,大家在興趣盎然的“聊”當中,聊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積累運用了一個又一個詞語,收獲文章的表達方法。語文教學中語文味更加凸顯出來。
三、“聊課”在各學段的應用重點
依據新課標的“三個維度”之“過程與方法”提出的“對話”,教師轉變對話形式,以“聊課”變課堂教學為生活化教學,一切教學以“聊”來完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聊課”分為低、中、高三個年段進行,隨著學生知識的深入而有不同的聊法。
(一)低年段:“聊課”把識字教學情趣化
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主,如何把枯燥的識字教學上得有趣味呢?“聊課”的四步識字法解決了這個難題:一聊怎么讀,二聊怎么記,三聊怎么用,四聊怎么寫。“四步識字法”讓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識字教學不再是枯燥而是有滋有味了。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識字7》時,教師讓學生互相聊“雀、錦、鷹、翱、翔”等字的讀音;接著聊怎樣識記“叢、拍、護、保、物、雞”等字;然后四人小組聊組詞說話;最后聊“叢、拍、護、保、物、雞”等字的寫法。下面是四個學生聊的片段:
生1:“拍護”二字都有提手旁,與手的動作有關。可以組“拍手”“拍打”“保護”“愛護”。
生2:我在生活中識字:一天,媽媽帶著我上街,在街上,我看見很多動物,有鴨子,有小狗,有小貓,還有小雞。媽媽還買了十只小雞回家養。
生3:我能用順口溜識字,提手加個戶,給人守門戶(護)。
生4:我能用“愛護”造句:草坪里長出嫩嫩的青草,有些同學在里面奔跑做游戲,我想把“愛護花草,人人有責”這句話送給這些同學。
如此輕松地聊,學生既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又增加了許多課外的知識,自然比教師“一口教”的效果強多了。
(二)中年段:“聊課”把閱讀教學生動化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比較強的教學活動,從譴詞造句、表達方法到章法訓練等,讓學生感到許多套式復雜難懂,從而有畏難情緒。“聊課”幫助學生緩和了這種情緒。
小學語文在中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重點進行段的訓練。筆者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注重“聊本”的研究、“聊資”的分層、“聊友”的組合及“聊知”的積累和運用。具體的做法是:
一是與文聊。課前給予學生自主學案,讓學生走進文本。
二是用筆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完成學習情況匯報表。
三是與文本聊。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學習作者選材、取材方法。
四是與友聊。
①學生自主選擇段落學習,自由組隊與學友聊一聊自己的學得。
②選出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習情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研究文章的表達方法及譴詞造句的作用,要求學生運用某個段落的寫作方法,結合自己的家鄉情況說一說、寫一寫,教師引導欣賞學生作品。
五是與師聊。這是一個點撥提高的教學環節。
①抓住最后中心段研究,掌握文章的寫法。
②總結提煉學習方法。
③回味課文,鞏固學得。
④談收獲。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時,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場景與同伴聊,下面是學生的聊法:
生1:在門前瓜架場景中,我發現了一個小秘密。鄉下人家“門前瓜架青紅的瓜”比“城市里的石獅子”可愛多了,這是對比的寫法。像這樣的句子我也會:植物園里青的草紅的花比光滑的操場美麗多了。
生2:我喜歡雨后春筍這一段。作者筆下的嫩筍調皮,討人喜歡,因為作者在這段中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幾場春雨過后,嫩筍探出頭來”是擬人句。我能說出校園里的美景:校園里的花,無風的時候,靜靜地站著,當風吹來的時候,花枝不停地擺動著,似乎向我們點頭微笑。
這時老師順水推舟,點撥提高:《鄉下人家》寫到了鄉下人家的什么場景?又是怎么寫的?有哪些句子寫得好?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但進行段的訓練還得到篇章的訓練。
最后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要讀懂一篇文章要先讀懂內容,再思考寫法,最后積累運用,如此歸納為“一讀、二品、三積累、四運用”。
整個教學過程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氛圍,又有教師點撥提高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扶放結合,教學效果良好。
(三)高年段:“聊課”把習作教學簡單化
“聊課”能把枯燥的識字教學情趣化,能把閱讀教學生動化,而且更能把復雜的習作教學簡單化。
如,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準備紅蛋,以紅蛋來寄托對孩子的愛。某年筆者買雞蛋,和孩子們一起過節。學生從“發蛋——看蛋——說蛋——吃蛋”聊起,他們談得頭頭是道,聊得津津有味,把聊的過程寫下來:
生1:老師給我們送蛋來了,多好的老師呀!像我媽媽,因為每年的這一天都是媽媽為我準備紅蛋。此時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生2:老師像我奶奶,奶奶最疼愛我;又像我小姨,自從媽媽離開我們以后,我和弟弟吃的穿的都是小姨買的。
生3:我認真地觀察兩個雞蛋,兩個蛋都是紅色,紅色是一種吉祥的顏色。我想老師一定是希望我們在新的環境里有新的表現,成績也越來越好。我剝開蛋,露出白白的蛋白,咬上一口,頭一次感到那么甜。為什么這么甜呢?哦,原來兩個蛋包涵著老師對我們深深的愛。
再如,學生學完《鄉下人家》一文,掌握了文章按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運用比喻、對比、擬人的寫法把鄉下人家場景寫得獨特迷人。習作課,老師先讓學生走走校園,看看校園的景物,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然后填寫習作預案。(先在圖1圓圈處填上地方名稱,然后對這些地方用幾個詞語寫下來。)
課上讓學生聊:“你打算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如何寫才好。”讓學生先聊定內容,再聊寫作方法。下面是部分學生的寫作片段:
生1:走進校園,首先看到的是寬大的操場,走到操場中,聽見嘰嘰喳喳的鳥叫,小鳥一邊叫著一邊點頭,好像在說:“這個校園真美麗啊!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美麗的校園,我好喜歡這里呀!”一片片葉子從樹上飄落下來,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下課了,操場上熱鬧非凡:有的同學在打籃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打乒乓球、還有的跳繩。操場真是個運動的好地方。
生2:植物園兩旁各有一棵大榕樹,左邊的一棵有許多須根,右邊的沒有須根。榕樹的樹干很粗壯,七八個人手拉手合起來才能抱得住。它茂密的枝干向四周伸展,像撐開的綠色大傘。春天來了,調皮的同學爬到樹上做鬼臉、學鳥叫,清脆的聲音回蕩在校園上空。夏天,這把綠絨大傘為我們遮擋耀眼的陽光,我們在大榕樹下盡情地跑著笑著,它真是我們捉迷藏、做游戲的好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上要讓更多的學生聊得更多的知識,學案就必須依據課標要求,根據各年段各單元教學目標及學生學習情況而定,不宜定得太難或太輕。太難了,學生望而生畏,不想學。太容易了學生覺得沒有什么聊的興致。不管是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還是習作教學,課堂上要注意動靜結合,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