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材設計創新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一0063-01
教材是師生教與學的重要資源,解讀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活動。閱讀教材就是在與一群“智者”對話。我們既要深入把握教材,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取舍教材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指導作用。并且創新教學方法讓“無聲”的教材變得豐富厚重、有聲有色。
一、豐富理論涵養。提升閱讀層次
教材不僅僅是一套教科書,更是先進教育觀念的載體,是一個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等多方面的組合系統。所以“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不是三個字到四個字的字數轉變,而是理念之變。對于教師來說,能否“用教材教”的根本在于教師閱讀教材的水平層次,在于教師是否具有深度地與教材“對話”的能力。理論水平是這種能力的支柱性力量。
如“平行與相交”一節,我們應站在“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高度理解教材的主旨。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找到有關平行與相交的例子,因為來源于生活的例子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抽象出“平行”的空間概念,再回到生活中讓學生檢驗。這一過程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世界進行學習的理念。
二、關注縱橫脈絡。整體把握結構
我們聽名師的課,常常驚嘆于他們對教材結構的明析把握,對教材結構的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因為他們對教材脈絡有清晰的認識,也就能高屋建瓴地閱讀理解教材了。
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后,我們應該告訴學生,以前我們用豎式計算像102x48的時候,最后用4800+96得到4896,實質上就是應用了乘法分配律:102 x48=(100+2)x48=100x48+2x48=4800+96=4896。學生在恍然大悟中進一步增強了對乘法分配律含義的認識。
三、演繹靜態華美。誘發創造活力
教材中的圖文都是靜態的,在閱讀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將這樣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知識。將“概括”的、“濃縮”的、“靜態”的知識賦予生命運動的色彩,帶領學生學會閱讀,讓新奇、創造的課堂環節在學生面前展示。
如“平行與相交”這一節中,在指導學生畫一組平行線時,教材出示了三幅圖,展示了畫圖過程。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把握不住讀圖的要點,掌握畫圖方法的目標就很難實現。這時,老師連續的動作示范就有很大的講究了:①先用三角板的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按住三角板不放;②把直尺貼緊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向上或向下沿直尺移動三角板;③到合適的位置后,沿著直角邊畫出另一條直線。學生觀看后,還嘗試想到了其他的畫平行線的方法,我讓他們一一展示,課堂氣氛很活躍。
四、尊重教材地位。發展教學資源
教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閱讀教材時要尊重教材的地位。在實踐中,我發現還有必要張揚教師的閱讀個性。那就是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選擇教學素材和教學方法。
如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一單元中,出示了這樣一些信息:饅頭0.5元,豆漿0.7元,餛飩1.8元,面條2.4元。
受教材編寫的時效性影響,這樣的價格與我們現時的價格差距很大。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我改變了教材情境圖中的價格內容,讓它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
再比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前,我自主加了一節課內容:帶領學生在校園里“看一看”、“摸一摸”平移和旋轉著的物體,教室門的開與關、玻璃窗的移動、鐘面上指針的運動、陀螺的轉動等等。有了這樣的實踐基礎,學生在課堂中顯然就學得得心應手了。
實踐說明,教師將教材內容經過精選、加工和組織,轉化為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內容,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活動,是教學環節中的關鍵部分。教師閱讀教材的能力與水平是一個逐步提高、積累的過程。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
(責編: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