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71-02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對一些課例進行研究,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閱讀,總結經驗如下。
一、探究性閱讀中要找準探究問題
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首先得定好探究點,即要探究的問題。“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所以探究點的設計是探究性閱讀的重要條件,一個好的探究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通過研究,筆者小結出設計探究問題的幾種途徑。
(一)抓住課文題目設計探究問題
通常課題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是學生最先觸及文本的一個因素。因此,許多老師都善于抓住課文題目設計探究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揭示課題后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紛紛提問:“這是誰與誰道別?”“文中的親人指的誰?”“課文寫的是什么內容?”“再見的情景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情景的?”……這些問題或著眼于課題,或著眼于課文內容,或著眼于作者的寫作方法,都是十分值得探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因此接下來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文本的閱讀,到文中尋找、探究,然后匯報所得。
(二)圍繞課文主題設計探究問題
為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有效地學習課文。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可以緊扣文章的主題,采取“主題開花式”的探究學習法。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就緊緊圍繞“諸葛亮神機妙算”這一主題進行問題創設:“論智慧和謀略,要給文中四個人物排一排順序,你會怎樣排?”“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興趣盎然地投入閱讀中,自讀自悟,小組探究,加上老師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最后感悟到了隱藏課文文字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眾多信息,對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
(三)巧用課文“留白”設計探究問題
教材因為受到篇幅和字數的限制,篇章內容往往從簡,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現象。利用這樣的“留白”設計探究問題,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進行寫話訓練。王崧舟老師在《草船借箭》一課中也運用了這種設計探究問題的方法。王老師在學生潛心探究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和諸葛亮那神秘的一“笑”的基礎上,抓住此處的一個“留白”設定了一個探究問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請你把想到的寫下來。”
(四)在文本“矛盾”處設計探究問題
有些教材所反映的生活或表達與現實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出入,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這些“矛盾”來設計探究問題。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中,筆者就巧妙地利用了文章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表達上的前后矛盾設計了一個探究問題:“既然魚鉤長滿了紅銹,又怎么會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這魚鉤上閃爍的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實際上指的是什么?”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非常投入地進行自主閱讀,在文中尋找蛛絲馬跡。當學生在閱讀中探究發現這金色的光芒指的是故事中老班長的精神品質后,進一步探究:“老班長身上有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由一個矛盾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在教師創設的問題中,學生充滿了探究的熱情。
二、探究性閱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探究性閱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可能沒有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緊密聯系的,學生的探究以教師的指導為前提,教師的指導以學生的探究為目標。
因此,在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是全體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哪兒需要幫助,就應該出現在哪兒,不論是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還是在交流反饋中,教師的指導、幫助都應該無處不在。這些指導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潛心探究,更是引導學生很好地解決問題,提高探究性閱讀的效率,更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性閱讀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如以下教學片斷:
師:“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是贊美德意志民族的這種精神境界特別高尚,特別好。“奇特”,為什么要用這么一個中性詞形容?
生:因為他生在中國,中國人都不這樣,習慣性地認為花就應該只能放在家里給自己看,他看見德國人這樣養花就覺得它非常與眾不同。
師:哦,他強調的是跟中國人不一樣的養花方式。這是你的理解。
生: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理解德國人這樣做,所以他會說德國是“奇特的民族”。
生:我覺得他認為中國人把花放在家里是對的,但是在德國把花放在外面,他不知道是對的,還是怎么樣,所以說它很奇特。
師:還是強調了特殊性,我覺得同學們的理解正確,但是用這個詞語肯定還有別的意思。否則的話,肯定會用一個贊揚性的詞語。我們看這樣一幅圖片,想想季羨林哪年回來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全程在德國,他經歷過這個民族在人類歷史上做了很多件不好的事情,這里說的就是一件事。
生:就是在集中營里把猶太人都殺了的情景。
師:對,他們殺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他們對不喜歡的民族趕盡殺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殺了600萬猶太人,所以作者贊美的對象由這個小鎮上的居民變成整個民族的時候,民族這個詞語前邊加什么詞這個事就重要了。他會想到這個民族不僅僅憑著一件事給它做一個定語,要全方位考察才能寫下一個詞語。
師:我們再看一件事:1970年12月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遇難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默哀,對在二戰中遭德國納粹殺害的150萬波蘭猶太人謝罪。這個民族犯下了罪行,他去跪下反思自己的罪行,誠懇嗎?深刻嗎?……這樣的事情在德國政要里面,不僅他一個人這樣做,還有人這樣做,你說整個民族深刻不深刻?不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很理性的,這樣的民族在全世界也少有。德國這個民族怎么樣?很奇特!
這是天津特級教師李衛東老師上《自己種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時,師生圍繞“奇特”一詞進行探究的教學片斷。顯然,以學生的知識水平,一番探究閱讀后得出的結果基本還是停留在德國人養花習慣的特殊性方面。這時,李老師適時地補充了二戰中德國納粹集中營殺害猶太人和二戰結束后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遇難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默哀的圖片和相關的歷史背景,使學生對“奇特”一詞的認識大大得到了提升。
三、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一)探究性閱讀能大大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王崧舟老師執教的《草船借箭》一文,在“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研究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參考。王老師一開始引入課文后,就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名次。”學生對這個問題充滿了興趣,迫不及待投入閱讀中,從中尋找答案。經過一番交流后,學生們達成了一個共識——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四人中排第一。緊接著王老師又提出:“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諸葛亮當時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環扣一環,下一個問題產生于學生對上一個問題的解決當中,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充滿了探究的興趣,驅動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探究性閱讀營造了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
探究式閱讀是在“研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陶冶情操、培養創新意識、優化整體素質的目的。探究性閱讀是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不再一味依賴教師的傳授和灌輸。因此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施與者”,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引領者”。
(三)探究性閱讀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
探究性閱讀為學生的充分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合作研究中,存在差異的個體可以優勢互補。如以下教學片斷:
生:“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謀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
生:“我認為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
生:“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
生:“他還想到了他肯定還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那么,他必須考慮到魯肅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
生:“諸葛亮他還考慮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為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因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四)探究性閱讀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探究性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一個個探究問題進行探究的歷程,它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提問、探究、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發展思維。如以下教學片斷:
學生(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老師: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哆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這樣: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是不是啊?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了,不浪費筆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在這里,王老師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批判性閱讀,不斷擯棄舊的,吸收新的,這不僅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還能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責編: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