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設情境字理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A-0073-01
在語文識字教學中,精心設計課堂隋境,進行字理識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就此略談幾點體會。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所謂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筆者很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如教生字“休”,先用課件出示一棵樹,接著演示樹旁走來一個人,人走累了,就靠在樹邊休息,所以,在“木”的左邊加上單人旁,表示人靠在樹邊休息,就是“休”字。再如,教“尖”,大家一看是上“小”下“大”,很容易識記。教學中,先拿出兩支鉛筆,一支沒有削過的,一支是削過的,尖的,讓學生比較,看看兩支筆有什么區別。學生很快就能夠說出一支是平的,一支是尖的。這時我就引導學生說說尖的特點,就是上“小”下“大”。然后識記“尖’字:上“小”下“大”就是“尖”,再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東西是尖的。學生聯系生活中看到的說了很多:筆頭是尖的,錐子是尖的,縫衣針是尖的,剪刀頭是尖的,打毛衣的針是尖的……最后強調寫“尖”字的時候,“小”字沒有鉤。這樣的教學,學生易于理解,記憶深刻。
二、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對于中國漢字的造字規律、構字原理、字形結構,學生比較難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對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構形理據的分析來突破字形這個難關。先展示實物彩圖讓學生觀察識記,因為象形字源于實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對漢字演變過程的展示,重在引導學生聯想,根據字形表現的客觀物體的形狀繪出與漢字相應的具體事物彩圖。同時借用已經學過的獨體字的部件等來進行組合和分析,加深字意和字形之間的聯系,使得孩子在認識字的過程中通過理解字的意思來輔助和鞏固記憶。
如,教“筆”字,先讓學生說說“筆”字為什么由“毛”字和“竹字頭”組成,一年級學生很多是說不出來的,于是出示一支毛筆,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這支筆的筆桿是用什么做的?學生回答說是竹子和毛。我國古代時候的人寫字就用這樣的筆,叫毛筆,它是用竹子和毛做成的,因此這個“筆”字,上面有個“竹字頭”。下面是個“毛”字。(會意。從竹,從聿。“聿”,是“筆”的本字,小篆像以手執筆。古時毛筆筆桿都是以竹制成,故從竹。簡化字“筆”,“從竹從毛”會意,指舊時用的毛筆。)后來經過不斷的改進,才有了今天的鉛筆、鋼筆、圓珠筆等各種各樣的筆。
三、借助圖畫、圖像再現情境
文與圖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圖像再現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
如,隨古詩教學兩個同音字“亭”和“停”,老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演示法創設情境,問:“‘人來小亭邊’這個‘亭’怎么記?”出示“亭子”圖跟“亭”比較。學生觀察了一會說:“點像亭子的頂,橫像上面的屋檐,口像上邊的柱子,禿寶蓋像下面的屋檐,丁像下面的柱子。”(學生說,老師跟著演示。)接著,老師請小朋友們看屏幕。(多媒體演示亭邊走來一個人,然后停下來在亭子邊,最后出現“停”字。)這個字也讀“t f n g”,讀音跟上面的字一模一樣,它們究竟有什么區別呢?同學們說,前面的“亭”樣子像涼亭,是涼亭的意思,后面的“停”多了一個單立人,人停在亭子邊,是停下來的意思。這樣,學生不但形象地記住了這兩個詞,還分清了它們的意思。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情與情的交流、靈感與靈感的碰撞、智與智的對話的潛能外化的情景劇”,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如其分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
(責編:黃鴻業)